【專家點評】
作者:曹新偉(江南大學教授)
全國第二次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顯示,我國普查範圍內的古樹名木共計508.1910,000 股,其中1000年以上的古樹有10745株。這些綿延於歲月長河中的古樹名木,記錄著自然生態的時代變遷,守護著綠水青山的生態本底,是中國悠久歷史的鮮活見證。不僅如此,它們還演繹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傳奇故事。例如,北京密雲“九摟十八杈”,傳頌著“為一棵樹,挪一條路”的故事;廣東新會天馬村村民世代守護“小鳥天堂”,成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動範例……可以說,中華民族千百年的樹木保護實踐,折射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學智慧。
目前,我國初步建成了國家古樹名木資源資料庫,按照“一樹一檔”要求建立古樹名木檔案,出台較為完備的政策法規、技術標準體系,落實嚴格的保護管理措施,防止人為破壞和過度干預,織就了系統完善的古樹名木保護網路,相關保護經驗為全球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提供了現實借鑒和有益滋養。特別是《古樹名木保護條例》的施行,填補了古樹名木保護領域國家層面的法規空白。作為世界上首個國家層面的古樹名木保護專門立法,該條例對於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意義重大。
新征程上,守護這些“綠色國寶”,我們應繼續用好科技、制度等手段,同時應注重文化傳承,挖掘闡釋古樹名木歷史文化內涵,淬煉符合時代精神的古樹名木故事和文化,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宣傳教育,讓古樹名木保護成為全民自覺行動。
一方面,以樹為媒,講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感召更多人參與古樹名木保護。千百年來,古樹名木穿越歷史的風雨,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被賦予了美好的品格和寓意。“泰山漢柏淩寒”象徵著堅韌不屈的民族氣節,“黃山迎客松”展現了開放包容的大國風範,“塞罕壩功勳樹”彰顯出艱苦奮鬥的時代精神……這裡面,有很多故事可講,有許多文化可挖掘,要創新宣傳方式,讓這些源於古樹名木的精神內涵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同時,鼓勵廣大群眾挖掘提供古樹名木線索、史料記載和歷史傳說,相關部門定期發佈城鄉古樹名木和古樹後備資源普查結果,讓這些中華文明的綠色見證者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此外,促進古樹名木資源與生態旅遊融合發展,實現生態美、百姓富有機統一,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另一方面,保護好古樹名木,離不開高水平的生態文明教育,呼喚不斷提升全社會生態文明素養。
比如,四川劍閣翠雲廊擁有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當地一所鄉村小學為了保護古柏,將翠雲廊寫進了校訓,寫成了校歌,還精心編製了一套校本課程讀本。除了理念上的培育,這所小學還開展“我為翠雲廊做點事”主題活動,把翠雲廊古柏和傳奇故事通過書信、網路、口頭講述等方式介紹給親戚朋友。此外,還利用社會實踐課,清除翠雲廊及周邊垃圾等。這啟示我們,生態文明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而且應該“就地取材”,通過生動活潑的體驗課程,把保護古樹名木的意識植入孩子的心靈。
守護“綠色國寶”同每個人息息相關,各地還應創新開展守護古樹名木行動。譬如,開展古樹名木“認養”活動,推出“古樹名木保護地圖”小程式和古樹名木旅遊路線,宣導市民積极參與古樹名木的養護工作;通過“我和古樹的故事”專題聯展、詩歌散文展、攝影展等活動,積極營造全社會保護古樹名木的良好氛圍;圍繞植樹節、全國生態日、世界地球日等重要節點,以文化薰陶、教育引導、實踐養成等方式,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實踐活動,使古樹名木保護成為人人崇尚的生態文明新風尚。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陳海波、陸健、高建進、馮家照、王勝昔、禹愛華 光明日報通訊員 馮娣、歐陽暢、趙晨熹)
《光明日報》(2025年04月07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