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靜,熄燈后很多人與枕頭展開了無聲的較量……
2025年3月21日
是第25個世界睡眠日
《2025年中國睡眠健康調查報告》顯示
我國18歲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擾率為48.5%
平均睡眠時長為7.06-7.18小時
那麼
到底什麼是失眠?
失眠都有哪些危害?
造成失眠的原因有哪些?
還有什麼辦法
能夠幫助我們獲得一個甜美的睡眠呢?
專家幫我們一一解答
1
到底什麼是失眠?
1. 失眠不是簡單的“睡不著”。
對於成年人來說,真正的失眠需要同時滿足以下3個條件:
入睡時間超過30分鐘、整夜醒來≥2次、或比預定時間早醒1小時以上;
每周出現3天以上;
第二天明顯感到疲勞、注意力下降、情緒煩躁。
如果這種情況持續超過3個月,就是慢性失眠,相當於身體長期處於“待機卻不關機”的危險狀態。
2. 失眠的危害比你想像的更可怕!
健康殺手:長期失眠者患高血壓的風險增加3.7倍,糖尿病風險增加2.5倍。更可怕的是,睡眠不足會阻礙大腦清除β澱粉樣蛋白——這正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元兇之一。
情緒崩潰:研究顯示,長期失眠者新發抑鬱的概率是無失眠者的3-4倍,新發焦慮障礙的概率高近6倍,從而影響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嚴重時人就像“行走的炸藥包”,一件小事就可能引發崩潰。
容顏危機:睡眠不足導致皮膚修復因數減少40%,膠原蛋白流失加速,這比任何護膚品失效都可怕。
生命折損:每晚睡眠<6小時的人群全因死亡率增加13%。這相當於每天偷偷扣除你的“生命餘額”。
2
失眠的元兇藏在哪裡?
揪出失眠的六大幕後黑手!
1. 情緒感冒:失眠不僅是睡眠問題,更是情緒健康的風向標。
焦慮和抑鬱是常見的與失眠並存的情緒問題,70%-80%的慢性失眠者伴隨焦慮或抑鬱等情緒癥狀。然而,約70%的失眠患者首次就診時意識不到自己“心裡裝著事”,常造成情緒問題被忽視。
2. 生理警報:身體在發出求救信號
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中,68%存在入睡困難;慢性疼痛如腰椎間盤突出、關節炎等導致的夜間覺醒次數可達健康人群的3倍;前列腺增生患者平均每晚起夜3-4次,平均每天被剝奪睡眠1.5小時;圍產期和更年期女性因激素波動,睡眠效率平均下降40%。
3. 環境陷阱:你的臥室可能正在“謀殺”睡眠
當環境噪音超過40分貝(相當於冰箱嗡嗡聲)時,深睡眠時間減少23%;而光照強度>10勒克斯(約手機螢幕最低亮度)會抑制褪黑素分泌達50%;紅色系床品會使大腦興奮性提高15%。
4. 藥物暗箭:這些治病葯正在偷走你的睡眠
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在下午4點后服用,失眠發生率升高2.7倍;β受體阻滯劑類降壓藥(如美托洛爾)會使褪黑素分泌減少38%;含偽麻黃鹼的感冒藥可使入睡延遲1.5小時,相當於連喝兩杯意式濃縮咖啡。
5. 行為誤區:你以為的助眠方法正在加劇失眠
週末補覺超過2小時,週一失眠發生率增加43%;睡前喝酒助眠,雖然能讓人快速入睡,但會使後半夜覺醒增加65%;過早躺床,如果比習慣睡眠時間提前1小時上床,入睡所需要的時間反而會延長40%。
6. 遺傳因素:3%的天選之子不是誰都能效仿
DEC2基因突變攜帶者的睡眠效率可達98%(普通人為85%),深度睡眠佔比可達35%(普通人為20%至25%);但如果普通人強行效仿,將會減弱大腦的記憶功能,增加糖尿病的風險,加速機體的衰老。
3
這些辦法也能幫我們找回甜美的睡眠
1. 精準評估先行:找到失眠的“病根”
失眠就像發燒,背後可能藏著情緒、疾病、藥物等多種原因。建議先做“睡眠體檢”:
寫睡眠日誌:連續記錄兩周的入睡時間、夜醒次數、白天狀態,揪出隱藏的作息問題。
做量表篩查:抑鬱、焦慮量表篩查能幫助發現60%患者忽略的情緒問題。
多導睡眠監測:懷疑呼吸暫停、週期性腿動、不安腿綜合征等情況的病人,進行多導睡眠監測能精準捕捉睡眠中的異常信號。
其他疾病篩查:更年期女性建議查性激素六項,夜尿多的人需排查前列腺或腎功能,疑有甲亢的病人查甲狀腺功能。
2. 睡眠衛生教育:給臥室來次“斷舍離”
定時“開關機”:每天固定時間上下床(如23:00-6:30),週末賴床別超1小時。
切斷干擾源:睡前2小時遠離手機藍光,臥室溫度調至18-22℃(涼被窩能促進入睡)。
改造睡眠區:換遮光窗簾(遮光率>95%)、用白噪音機遮罩樓道雜音、別在床上刷劇吃飯。
規律飲食:戒煙戒酒,下午4點後不碰咖啡、茶、奶茶等興奮性飲品,規律進餐,不要空腹上床。
適當鍛煉:每日3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慢跑、快走、八段錦、太極拳、揮拍類運動、瑜伽等方法,調節心理和生理,達到心身同治的效果,但要注意在睡前3小時以內避免進行大運動量的體育鍛煉。
清空大腦:別把問題帶到床上;在難以入睡時,不要強迫入睡;午睡時間限制在20-30分鐘,避免白天打盹。
3. 認知行為治療(CBT-I):國際認證的“無葯良方”
採用認知重塑、刺激控制、睡眠限制、情感調節等方法,改善睡眠信念、重建睡眠模式,實現睡眠品質的逐步改善。傳統方法採用治療師與患者面對面談話的方式進行,優點是治療個人化、療效好,依從性好,但存在過程複雜、成本較高的缺點。
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網路化CBT-I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運用,不但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優點,並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隨著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未來睡眠醫學將發展出智慧化自助式CBT-I,有望更好地為失眠患者服務。
認知重塑:用科學數據打破“必須睡夠8小時”“失眠會猝死”等錯誤觀念,焦慮減少50%。
刺激控制:躺床20分鐘睡不著就起身,直到有睡意再回來,打破“床=失眠”的惡性循環。
睡眠壓縮:根據日誌計算真實睡眠時間,初期嚴格限制臥床時長(如只睡5小時),逐步延長。
情感調節:通過正念放鬆、矛盾意念法、冥想、催眠等方法,緩解焦慮抑鬱情緒,改善睡眠品質。
4. 科技助力:用對工具,睡眠也能“智慧化”
科學使用現代科技,讓睡眠管理更輕鬆:
監測幫手:睡眠監測手環監測深睡時長,超過3天<1小時需警惕。
智慧光照系統:睡前2小時將臥室燈光調至1800K色溫(類似燭光),這種光譜能促進褪黑素分泌。
白噪音神器:類比雨聲、風聲,掩蓋環境噪音,促進入睡速度。
經顱磁刺激:調節大腦睡眠中樞,對頑固失眠有效率58%。
生物反饋儀:通過監測皮膚電導率進行放鬆訓練,研究顯示每周3次訓練,4周後入睡速度可提升39%。
優質睡眠=科學認知+行為管理+適度干預
當受到失眠困擾時
請到專業醫療機構
進行系統評估和規範治療
願所有的失眠患者
都能重獲安眠之夜
今晚
願每個人都能擁抱星辰入眠!
轉自:新華網·寶藏青年工作室、新華網山東頻道
弘揚科學家精神
播撒科學的種子
讓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兩翼齊飛
來源:數位北京科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