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評論 | 治理安全生產培訓注水,要打破“誰出錢誰說了算”的默契
更新于:2025-03-27 12:43:39

□蔣璟璟

安全生產培訓是預防事故、保障生命財產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線。然而,近年來,一些機構的安全培訓出現了“走過場”、考試把關不嚴格甚至涉嫌考試作弊等行徑,嚴重擾亂正常安全生產秩序,導致一些安全技能不足的人員進入有關崗位,給安全生產帶來風險隱患。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因未接受正規安全生產培訓而導致的生產安全事故不在少數。近來,不少城市強化了對安全培訓機構的複核檢查,淘汰了一批不合格的從業機構。(中新社)

如果將“安全生產”拆解,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即安全設施、安全意識和安全規範。應該說,這三個層面的具體工作,都是需要以必要的安全培訓作為支撐的。安全培訓,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傳統意義上,一般都是以單位內部“過來人傳經送寶”的方式開展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隨意性。而近年來,隨著這塊業務越發專業化、市場化,越來越多的安全培訓機構進入這一賽道,其整體性推高了業務水準,卻也在局部出現了泥沙俱下的亂象。

當下,很多企業都是通過“購買市場服務”的方式,來履行安全生產培訓業務。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原本合情合理。可從現實反饋看,還是出現了不少的問題。比如說,一些培訓機構就被查出,存在檔案管理不規範、培訓學時“縮水”、師資力量不達標、培訓流程不規範、考試把關不嚴等問題……這看似是發展中的問題,其實說到底,還是某種結構性的必然。現實中,很多培訓機構並不是“專業人做專業的事”,而是“拿人錢財,替人辦事”,立場就偏頗了。

安全培訓這門生意,很大程度上也是“誰出錢誰說了算”,用工單位出錢搞培訓,培訓機構其實並沒有多少話語權。此類培訓最直接的意義,是幫企業的員工獲得特定的“作業資質”,存在著某種功利性、應試性。一切為了拿證,以記住考點、拿下分數為出發點,而不是真正對作業人員的人身安全負責,這導致了“課程縮水”“講課虛浮”等等問題。完成了安全培訓,卻依舊沒有具備基本的安全意識、防護能力,這種情況並不少見。

安全培訓機構想著利潤最大化,生產機構則想著“培訓支出”最小化。我們看到,不少安全生產培訓服務專案的招標,價格都捲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要想從根本上讓安全生產培訓落到實處,就必須進一步強化相關培訓服務的標準化,減少惡性競爭所帶來的注水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