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的好學校,超前教育和超綱教育普遍,而學生的分層,並不取決於其思維能力,而是家長的投入度,這種情況下,越是所謂的名校,學生的補課現象越普遍。
假設一群思維能力平均的小學生一年級學生,但老師教學模式去超過這個年齡層,這就使得如果不藉助課外補課(雖然叫做培優),就會明顯跟不上,而小學階段又有大量的課外時間,這就倒逼學生去課外培訓。
這種教學模式,形成學校和培訓班的雙贏,學校過難過快的學習進度,可以引流學生去培訓班,培訓班獲得生源,而培訓班又可以延長學生的學習時間,幫助學校提升成績。
而普通小學,按照正常的教學進度,學生能夠跟得上,根本就沒有補課的需求。
這就使得同樣水平的學生,單純在成績上,會出現名校生相比普通學校學生,具有明顯優勢,但這種優勢更多源於外力的加持。而不是學校超前和朝綱教學,學生真的整體水準更高。
但進入初中以後,情況卻相反,初中學生水準存在分歧,即使不分班教學,但教學側重點不同,使得要藉助外力補課群體不同。
好的初中教學側重點,更偏向於優生群體,這部分學生往往並不需要去補課,而中下等水平的學生,則很容易跟不上補課比例更高。而普通初中尤其鄉鎮初中的孩子,整體補課比例較低,因為李老師講解的課程難度較低,側重於中下等水平學生,這時候補課反而是優生培優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