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小時候的記憶問題,過去已經說過多次,但看到網路上許多朋友對這個問題依然很迷惑,也很感興趣,就再簡單歸納一下,力求說得更明白。
不管是哲學還是生理學,都認為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制,是人腦對世界的反映。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意識是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沒有世界的一切,也就沒有人類意識的一切。
而記憶是人意識中的一部分。細分起來,意識包括自我意識、經驗記憶、邏輯思維。自我意識是整個意識的基礎,因此也是記憶的基礎。這就是說,沒有自我意識,就沒有經驗記憶,也沒有邏輯思維。
但有了自我認知意識,思維和記憶還需要工具,沒有這些工具,人類就依然難以形成思維和記憶。
那麼,何謂自我意識呢?
自我意識也可以叫自我認知意識,並非人類特有,但只有人類最清晰和成熟。通俗地說,自我意識就是自己知道是自己,自己區別於別人和其他物體的一種認知。
這樣我們就應該能夠推匯出,沒有自我意識,連自己是自己都分不清,更分不清自己與別人或者別的物體的區別,怎麼可能進行思維和記憶呢?
人類的自我意識是從娘肚子裡帶來的,也就是說是人類幾百萬年進化逐步刻印在基因里的。但這種遺傳只是基因的遺傳,並不是一出生就顯示出來,而是隨著嬰兒成長成熟才漸漸顯示出來的。
這有點像有些人基因中帶有遺傳缺陷,會誘發某種疾病,但這種缺陷引起的疾病隨著人漸漸長大才會出現。研究和實驗認為,人類的自我意識要在出生後18個月才漸漸出現,並且要通過逐漸積累對世界認知的經驗,並輔之以思維工具,才漸漸成熟清晰起來的。
這一點,如果家裡有嬰兒的朋友,在小孩未滿18個月之前和之後可以做一個小試驗。簡單的方法就是:在小孩沒有覺察到或者睡著的情況下,在他(或她)無法直觀看到的身體某處做一些明顯記號,然後讓他(或她)在鏡子中看到這些記號,看看他(或她)能不能根據鏡子看到的記號,反過來尋找自己身上的記號。
如果有這種反應,就說明有了自我意識,否則就還沒有。
這種實驗叫“鏡子試驗”。科學家們曾經對一些動物進行過鏡子試驗,通過鏡子試驗的動物極少,只有猩猩、獼猴、瓶鼻海豚、逆戟鯨、大象、歐洲喜鵲、烏鴉、鴿子、豬等動物通過了實驗,說明有一定的自我認知意識。
有些搞笑的是,在對豬的鏡子試驗中,測試了8頭豬,其中7只通過了鏡子實驗,只有一隻就是傻乎乎通不過,因此人們把這隻豬叫“蠢豬”。
不過既然絕大多數豬都通過了測試,不能因為一頭“蠢豬”把整個“豬族”給坑了,人們還是把豬劃為有自我意識的“聰明”動物。由此,一些外國網友呼籲,要停止吃豬肉。而出乎許多人意料的是,人類一貫以為很聰明的狗和貓,卻沒有通過鏡子試驗,也就是說比豬還蠢。
研究表明,18個月前的嬰兒一般都無法通過鏡子試驗。
何謂記憶和思維的工具?
雖然有些動物也有自我意識,但為啥沒有發展到成熟階段,變得更聰明呢?這是因為,其他動物與人類最大的不同,除了基因中傳遞下來的自我意識本身就沒有那麼強烈,還缺乏記憶和思維的工具。
這個工具就是語言和時間觀念。
人類經過數十萬年的進化和學習積累,形成了豐富完整的語言系統,而各種語言中,最重要的細胞就是概念。概念是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將事物的共同本質抽象出來,加以概括得到的抽象表述,這些表述只要出現在腦海,人們就能夠構建出物體的形象。
概念是在清晰區別自身與其他物體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是自我認知意識的高度表達。
通俗地說,概念就是我們平常接觸的各種詞彙,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各種詞彙,都屬於概念的範疇。這些概念,是人類在思維和記憶認知中最基本的構築單位,就像砌牆的磚塊,沒有這些概念,人類就無法堆砌出思維和記憶。
世界不同地區不同國度,雖然語言不同,但通過翻譯,可以順暢交流,這就是因為人類對概念形成了一個統一的認知。如桌子、凳子、汽車、火車、房子、房間、吃飯、拉S、上班、下班等等,不管哪國人,用什麼文字和語言交流,通過翻譯,這些概念大致都是相通的,這樣全世界人類就能夠交流,而人類的思維和記憶就有了建築材料。
除了語言概念,人類還通過千萬年來對大自然的認識,有了時間觀念和統一的時間刻度,如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一小時60分3600秒等等,這樣讓交流和思維更能夠有條理和順序性,給思維和記憶貼上了時間的標籤。
就像在一個大倉庫堆滿了貨物,時間就是這些貨物上的標籤,人類才能夠在雜亂的物品中隨時地翻找出自己需要的那一件。
語言和時間工具是人類特有,而其他動物無法比擬的。一個人只有漸漸成長,不斷增加對世界的認識經驗,語言和時間觀念越來越成熟,自我意識才會越來越成熟和清晰,思維和記憶才能逐步形成,越來越成熟。
有些人老說動物也有清晰的記憶和思維,看了這些複雜過程,你還這樣認為嗎?
如果不用語言和時間工具就無法思維,更無法形成記憶
現在,我們每個人就可以自我測試一下,如果不用語言和時間這些基本工具,是不是能夠思維和記憶。我們會發現,根本無法進行。
比如我們的記憶中有這麼一段:去年5月6日,我和朋友們到過一次海南的天涯海角,玩得很開心,但當時有位朋友生病了,結果為了把他送到醫院,很早就結束了。
這段話裡面有多少概念和時間標記呢?去年、5月6日、當時、很早都是時間概念,這裡面要分出細節,還有上午、下午、幾點鐘結束,玩了多少小時等等,都可能需要在記憶中標記;
而我、朋友們、一次、海南、天涯海角、玩、開心、生病、醫院、結束等都屬於概念,正是這些概念讓記憶由形象變成抽象堆砌在腦海中,這些概念的細節還有朋友的姓名等等,需要時憑著人類的經驗又把它們抽提出來,還原成記憶的畫面。
這些記憶裡面必須以自我認知意識和思維為前提,是一個在區別自己與別的事物基礎上,將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記憶的過程,這個過程又充滿了人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和經驗,不同人對世界認識和經驗不同,記憶存儲和回憶就會不一樣。
人類在3歲前,既沒有完整清晰的自我認知意識,又沒有成熟的語言概念,更沒有多少對世界的認識和人生經驗,也無法形成抽象思維,當然無法形成清晰完整的記憶了。
但一些自我意識形成較早,語言學習能力也較早的聰明嬰兒,三歲前的記憶可能就會有一些,但也是非邏輯性片段化的。
一般認為,要到7歲以後,逐步對這個世界有了一定的認知,有邏輯性的記憶才能開始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