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方法自測血管是否硬化!這8個指標控制好,預防動脈硬化
更新于:2025-03-26 17:09:51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血管健康往往被我們忽視,但它卻是生命之河,滋養著身體的每一個角落。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逐漸失去彈性,硬化問題悄然來襲,成為許多疾病的根源。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揭開血管健康的神秘面紗,通過一個簡單而有效的自測方法,結合八大關鍵指標的控制,初步判斷血管的健康情況,讓您的血管保持年輕態,遠離疾病侵擾,享受健康長壽的美好生活!

一個方法測測自己血管是否硬化!

大多數人都測過上肢的血壓,但很少有人測過下肢的血壓。只要家裡有電子血壓計,就可方便地估算測出自己血管硬沒硬,建議大家不妨試一試!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知名專家、周圍血管科主任醫師曹建春,在2024年8月的《健康時報》上發表文章指出,通過對比下肢與上肢的收縮壓(即高壓)比值,醫學上稱之為“踝肱指數”,這一指標在評估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存在與否及其嚴重程度方面,展現出了極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進而成為預測全身動脈硬化狀況的有力工具。

具體方法:

先測量雙側上臂血壓,再測量雙側踝部血壓,均測量3次,3次間隔1分鐘以上,結果取3次平均值並計算出踝肱指數。

1. 測量上肢血壓時,如果左右上肢高壓數值不一致,取數值高的一側為準。

2. 測量下肢血壓時,測量部位在踝關節上2-3釐米,袖帶內置感測器放在脛後動脈的搏動點上,脛後動脈搏動點位於內踝的內後方,可用手觸及。在綁袖帶時要結合小腿形狀,下窄上寬,更準確。

測定結果:

1. 踝肱指數正常值為 1.00-1.40,在此範圍說明血管健康、正常。

2. 如果踝肱指數在 0.91-0.99之間,為臨界值。這時就要懷疑有可能存在下肢動脈硬化,血管狹窄。此時需要進一步做下肢動脈超聲等檢查進一步明確診斷,癥狀重的還要做CT、核磁血管成像或者數位減影血管造影等檢查。

3. 如果踝肱指數小於或等於0.90,基本可診斷為下肢缺血,需要及時就診。

這8個身體指標控制好,老來生病少

1. 步行速度

北京老年醫院老年健康領域的專家宋岳濤主任指出,健康成年人步速的理想範圍是每秒1.3至1.4米,而老年人則普遍降至每秒0.8米左右。若老年人的步速跌破每秒0.6米的門檻,則可視為“步速緩慢”;反之,若能達到或超過每秒1米,則堪稱健步如飛。快步走不僅是心肺功能強健的象徵,也反映了肌肉與骨骼的良好狀態。在行走時,推薦採用甩開雙臂、大步前行的姿勢,這有助於提升行走效果。對於膝關節不適的老年人,攜帶手杖輔助行走是明智之舉,同時應避免背手走路,以防重心偏移導致的跌倒風險。

2. 小腿圍長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老年病科的牛潔主治醫師在《健康時報》上分享道,隨年齡增長,肌肉流失與力量減弱成為普遍現象,這不僅增加了跌倒的風險,還可能加劇骨骼問題,進一步削弱老年人的活動能力。小腿肌肉作為肌肉量的重要指示器,其圍度變化不容忽視。通過簡單的自測方法——雙腳分開約20釐米站立,腿部自然放鬆,測量右側小腿的圍度,男性若低於34釐米,女性若低於33釐米,則需警惕肌少症的可能性,並建議及時就醫以明確診斷。

3. 單腿站立

2022年,《英國運動醫學雜誌》刊登了一項針對51至75歲年齡段人群的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大約五分之一的受訪者難以維持單腿站立超過10秒,且隨著年齡增長,這一比例顯著上升。

該研究進一步揭示,七年前即已無法完成單腿站立10秒測試的人群,其後續死亡率高達17.5%,相比之下,成功完成測試者的死亡率僅為4.5%。更令人關注的是,無法完成該測試的人群面臨更高的罹患多種健康問題的風險,包括高血壓、肥胖、血脂異常、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

在排除其他潛在干擾因素后,研究得出結論:無法單腿站立10秒的人群在未來十年內面臨的全因死亡風險顯著增加,增幅高達84%。換言之,對於年長個體而言,能夠成功完成單腿站立10秒的測試,或可視為健康長壽的一個積極預兆。

4. 心跳頻率

理論上講,成人的心跳範圍是每分鐘60-100次。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心跳處於每分鐘50-80次範圍內最健康。與心跳50-80次/分的人相比,每分鐘心跳超過80次的人更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

想要穩定心率,調整好心態,精神不要持續緊張。不要長期飲用濃茶、濃咖啡、酒。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另外,適量運動是降低靜息心率的有效方法。

5. 體重指數

成人身體質量指數(BMI)的標準範圍是:介於18.5至24之間(含18.5,不含24),計算公式為BMI等於體重(以千克為單位)除以身高的平方(以米為單位)。

為了維持適宜的體重,建議減少高熱量食品的攝入量,增加水果、蔬菜以及富含膳食纖維食物的攝取。同時,應盡量避免或限制含糖飲料的飲用。此外,每周至少安排5天進行至少30分鐘的中高強度體育鍛煉,以促進身體健康。

6. 手勁大小

握力是評估個人整體力量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標之一。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的權威專家董鵬教授,在《健康時報》上發表的文章中強調,個人的握力強弱能夠間接反映其心臟功能的健康狀態。

為了自我檢測握力水準,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是嘗試“手提重物行走測試”:即手持大約5公斤重的物品(例如一袋標準重量的大米),觀察自己能否輕鬆行走至少100米。若在此過程中感到明顯乏力,可能意味著握力有待加強,是提升身體素質的一個信號。

為了增強握力和手部力量,可以利用多種便捷的訓練工具,如握力球、拉力器等,進行針對性的鍛煉。此外,日常生活中,簡單地通過旋轉核桃、小特性,如金屬球,也能有效促進手部肌肉的發展,提升手勁並增加手指的靈活性。這些方法既簡單又實用,是提升整體健康水準的好幫手。

7. 腰圍大小

2024年,《自然醫學》期刊上刊登了歐洲肥胖研究協會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當腰高比(腰圍與身高的比值)超過0.5時,應當引起對健康問題的關注。

針對這一發現,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肥胖與代謝病外科(減重中心)的知名專家王存川醫生,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的採訪時指出,腰高比超過0.5意味著不同身高的人群有特定的腰圍警戒線,例如身高180釐米者腰圍不宜超過90釐米,而身高160釐米者則不應超過80釐米。這一標準為廣大民眾提供了一個簡便的自我評估腹部脂肪狀況的方法。

“腰高比”偏高往往反映出內臟脂肪的過量積累,而內臟脂肪的增多是心血管健康問題加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減重計劃中,應優先考慮減少內臟脂肪的策略,包括每日至少保證半小時的體育鍛煉、合理安排三餐中主食的比例(推薦5:3:2)、根據運動量調整熱量攝入,以及在日常飲食中增加纖維素的攝取量等,以全面促進健康減重。

8. 體溫正常

人體各部位的正常體溫範圍各有差異,具體而言:口腔的體溫通常在36.3℃至37.2℃之間波動;腋窩區域的體溫則維持在36.1℃至37℃的範圍內;肛門部位的體溫相對較高,保持在36.6℃至37.5℃之間;而耳內溫度一般被認為不應超過37℃;至於額頭溫度,其上限通常也不超過37.5℃。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常的體溫波動範圍內,一般來說,體溫的適度上升可能與免疫力的增強呈正相關,即體溫稍高時,身體的免疫力可能更為活躍。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故事情節純屬虛構,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線下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