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勤勞一直被譽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尤其是老一輩的人。他們經歷過艱苦的生活,因此他們大多數都非常勤快。然而,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體的逐漸老化,過度的勤勞可能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一方面,老年人的骨骼和肌肉系統逐漸變得脆弱,過度的體力勞動可能會對關節和脊椎產生過大的壓力,從而增加患關節炎和腰椎間盤突出的風險。因此,當人們達到一定年齡時,應減少站立時間,避免頻繁搬運重物,也不要進行強度過大的運動。
另一方面,如果老年人過度勤勞,可能會感到非常疲憊,這對心理健康也會產生影響。例如,一部分人可能會出現焦慮和抑鬱的癥狀。我在《生命時報》上看到過這樣的報導——長期的緊張和過度勞累會消耗大量的心理資源,使老年人容易出現情緒問題。同時,《老年學雜誌》的一項相關研究也證實,容易感到疲勞的人的死亡風險更高,而不易疲勞的人則可能更長壽。
這意味著,過度勞累不僅會影響生活品質,還可能影響人的壽命。
那麼,老年人應該多勤勞嗎?當然,適當的勤勞對身體有益,但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應避免以下幾種“過於勤勞”的行為,否則可能會傷害身體。
首先,是過度的身體鍛煉。
現在,許多人都重視養生,並知道運動對增強體質和延長壽命有很大的説明。然而,有些人卻開始瘋狂地運動。雖然適量的運動確實能促進身體健康,但在運動時必須考慮到個人的身體狀況以及身體是否能長期承受這種運動。如果不考慮自身情況,過度運動,就會加重身體的負擔,影響生活品質,不利於長壽。
眾所周知,人在運動時,骨骼也會跟著動起來。然而,對於年紀較大的人,過度的運動會導致鈣質流失加速,使骨骼變得更脆弱。更危險的是,如果運動方式不正確,還可能摔倒,導致骨折。這種情況很難恢復,而且在恢復過程中還可能引發其他疾病。
因此,運動應在自己能夠承受的範圍內進行,並且在運動結束後身心應處於舒適狀態。這樣才能真正增強體質,延長壽命。所以,老年人在運動時應保持一種享受的態度,不應強迫自己。
對於老年人來說,可以選擇散步、練習太極拳、游泳或瑜伽等運動。雖然散步的強度不高,但堅持散步可以促進血液迴圈,舒緩心情,促進身心健康。太極拳和瑜伽都屬於柔和型運動,堅持下來可以平衡身體能力,提高身體的協調性,緩解壓力,改善睡眠品質。而游泳是一項全身心的運動,人在游泳時可以減輕關節壓力,對關節損害小,還能增強肌肉力量,鍛煉心肺功能。
其次,是過度的久坐。
說完了過度鍛煉的問題,我們再來討論另一個極端——久坐。有些人到了退休的年齡后,心理壓力減輕,就開始放縱自己,不再堅持鍛煉,而是養成了久坐的習慣。他們可能會花半天的時間下棋,或者一下午的時間喝茶。還有些人習慣一個人坐著發呆。起初,他們可能感覺不到身體的不適,甚至感覺精神煥發。但實際上,長期的久坐帶來的危害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特別是對心臟和大腦健康的損害。
一項美國大學的研究證實:如果一個人每周久坐的時間超過23小時,那麼這類人群發生心臟損害的概率比每周久坐小於11小時的人高出64%。主要原因是人在久坐時,血液迴圈會變慢,容易形成血栓,阻塞心臟血管的幾率增加。而且,坐得越久,這種幾率就越大。
同時,肌肉在運動時會刺激大腦神經活動,但長期久坐會降低肌肉活動,進而降低大腦神經活動,從而增加患老年失智症的風險。因此,建議大家不要長時間久坐,每隔一小時左右就應該站起來活動一下。
接下來,是過度使用智慧手機的問題。
現在,智慧手機已經非常普及,很多七八十歲的老人也開始使用智能手機。因為這樣可以方便地與孫輩們視頻聊天,還可以通過手機與老朋友聊天、下棋,每天還可以刷新聞,看電視劇,生活確實豐富多彩。
我家隔壁的李大爺自從用起智能手機後就非常沉迷其中,每天都捧著手機玩。以前他吃完飯後會出門散步,但現在一有時間就在網上約朋友下棋。最近,李大爺突然說要戒掉手機,原來是這一年多來他的視力下降了,體重增加了,體檢時還發現了許多慢性病。
確實,智慧手機的發展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但由於沉迷於手機,很多人忽視了自己的健康問題。長期低頭看手機會導致視力下降,頸椎疼痛甚至病變。因此,中老年人在使用手機時不要太過頻繁,應該多出門走走。如果真的想玩手機,可以選擇聽音樂的方式,這樣不需要用眼,也不需要低頭,對健康的影響較小。
最後,是過度依賴保健品的問題。
現在很多人非常重視自己的身體保養,聽說吃保健品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后就開始大量購買和使用。但在這裡要提醒大家的是,保健品只是輔助保健的產品,不能替代藥物治療。而且,盲目吃保健品可能會導致過多攝入某些成分,反而會給身體帶來過重的負擔,影響健康。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不同的,即使是吃保健品也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有針對性地進行。特別是對於一些有肝、腎、心臟類疾病的人來說更是如此,不能聽信他人的偏方隨意服用保健品。
實際上,葯補不如食補。與其依賴保健品來補充營養,不如多吃些天然的營養食品如豆類食品、牛奶、魚、蝦肉以及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每天保持多樣化的食物攝入和均衡的營養攝入對於促進身體健康更為有益。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故事情節純屬虛構,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線下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