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最愛的傳統玩藝兒,追溯老北京風箏的文化起源與獨特魅力
更新于:2025-03-26 03:49:12

風箏,作為北京人最喜愛的民間玩藝兒之一,不僅僅是一項簡單的娛樂活動,它背後蘊藏著深厚的文化與歷史。而這項看似簡單的活動,已經有著超過2000年的歷史,成為了老北京人兒時不可磨滅的記憶。回望過去,風箏的流行與變遷,不僅承載了傳統技藝的傳承,也與時事變遷息息相關,見證了一個時代的情感與趣味。

據史書記載,風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那時,魯班製作了一個竹鵲,試圖讓它飛行三天不下。雖然這並非風箏的直接雛形,但可以說它是風箏的“祖先”。這種依靠風力飛行的工具,無疑為風箏的誕生提供了靈感。

最早關於風箏的記載出現在宋代畫家蘇漢臣的作品中,儘管當時風箏還不叫這個名字,而是被稱為“紙鳶”。至於風箏這個名字的由來,明代的陳沂在《詢芻錄》中提到,五代時期李鄴在宮中製作了一種“紙鳶”,用竹子做成的“笛子”吹奏時,發出如同箏鳴的聲音,因此得名“風箏”。這一解釋形象地展示了風箏名稱的誕生過程,也體現了人們對於風箏的玩味和樂趣。

在宋代之前,風箏主要是宮廷中的娛樂專案,而到了宋代之後,風箏逐漸進入民間,成為了廣泛流行的民俗活動。尤其是在元宵節和清明節期間,百姓會紛紛放風箏,借此祈求好運、消災去厄。宋代商鼎的《村居》詩中便有“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詩句,形象地描繪了放風箏這一活動如何成為了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風箏作為一項傳統民間工藝品,其發展歷程也經歷了不同的時期。從最初的實用玩具,到後來的觀賞性工藝品,風箏的形式與功能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尤其是在清代以後,風箏逐漸走向了更為精緻和藝術化的方向。至今,放風箏依然是北京人春天的傳統活動之一。

在北京,風箏的種類豐富多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紮燕”風箏,尤其是“沙燕”。這種風箏以燕子為原型,象徵著春天的來臨和大地的復甦。每到春天,燕子從南方飛回北方,這一自然現象成為了北京風箏的象徵。沙燕風箏的製作,承載了北京人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與吉祥祝願。

北京風箏的製作技藝獨具特色,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風箏工藝的製作要求高,講究“紮、糊、繪、放”四技,而根據製作工藝的不同,北京風箏可分為南派和北派。南派以“風箏哈”家族為代表,北派則以“風箏金”家族為主。兩大家族分別代表了風箏技藝的不同風格和特點。

“風箏哈”是北京著名的風箏世家,起源於清光緒年間的“哈記”風箏鋪。這個風箏鋪位於琉璃廠,是當時北京少數幾個開設風箏店的商家之一。它的風箏工藝以精細和工整著稱,尤其是在紮制工藝和繪畫風格上,展現了極高的藝術性。南城的風箏作品“瘦沙燕”便是這一流派的代表作。瘦沙燕身姿纖細,象徵著春天的輕盈與活力。

相比之下,“風箏金”則代表了北城風箏的風格,以金福忠為代表的金家風箏更具豪放與奔放的藝術特質。金家製作的風箏色彩豔麗、構圖粗獷,尤其是沙燕風箏,常以黑白對比強烈的色調為主,視覺效果極為震撼。金家風箏的風格雖然與“風箏哈”的精緻工藝有所不同,但其獨特的視覺衝擊力和簡潔明快的美學風格同樣受到了大眾喜愛。

風箏在老北京人的心中,早已不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玩具,它承載著歷史、傳承著技藝,也代表了北京人對生活的熱愛與樂觀。在現代都市的喧囂中,放風箏成了人們追溯過往、放鬆心情的方式,也讓這項古老的民間藝術繼續在新時代煥發光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