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埂上的“食堂”
更新于:2025-03-26 13:54:44

本文轉自:畢節日報

  本報訊(記者  韓賢普  雷  昶)“快點,要到開飯時間了。”3月24日11點剛過,威寧自治縣雪山鎮紅旗村,耿豔一邊往車上搬白菜、臘肉和蔥姜蒜等,一邊催促丈夫蘇五官把蒸好的飯和饅頭、包子抬到車上,開著車就往畫眉樑子的種植基地趕。

  務工群眾在雪山鎮大發村畫眉梁子馬鈴薯種植基地吃午餐。

  11點30分,蘇五官把車開到畫眉梁子路邊的地埂上,等他把鍋灶支好,耿豔的配菜也準備好了:“今天上工的有三四百人,準備的飯菜怕不夠哦。”

  “小四川”陳增明在準備午餐。馬鈴薯種植基地吃午餐。

  “不怕,又不是僅我們一家賣。”耿豔家在忙碌的時候,旁邊的幾家也在緊鑼密鼓地準備飯菜。

  李章海家的粉面和餃皮,“小四川”陳增明家的荞涼粉,趙鳳蘭家的炸洋芋、荞疙瘩,加上易殿蘭家的自助餐,五個攤位在路邊的地埂上一字排開,與地里勞作的熱鬧場景相映,形成高原上的一道風景。

  “這是鄉親們的‘食堂’。”耿豔夫婦在山上為務工鄉親做飯炒菜,始於2022年。那一年,鎮里的合作社在畫眉梁子種了幾千畝洋芋,務工的鄉親中午大都只能啃饅頭和蕎粑。她和丈夫決定來給大家做點熱飯熱菜,“10塊錢一個人,隨吃隨加,管飽管夠。”

  但基地里務工的鄉親每天有幾百人,耿豔和丈夫根本忙不過來,於是就有了李章海、陳增明等人的加入。“鄉親們有活幹,我們有錢賺。”耿豔把帳都記在心裡:一年差不多做300來天,平均每天收入五六百元,一年下來就是十多萬元,比外出務工划算得多。

  “今天吃哪樣?”

  “昨天吃火腿荞飯,今天吃苞谷飯算了。”

  “吃哪家的呢?”

  “家家味道都好,哪家都一樣。”

  ……

  12點過,務工群眾匯成長龍向“食堂”靠攏,選擇各自喜歡的飯菜,或圍坐在桌子旁,或散坐在草地上,邊吃邊聊,享受中午的休息時光。

  “雪山每年產洋芋近30萬噸,商品薯暢銷粵港澳大灣區,種薯‘遠嫁’大涼山。在全鎮12萬畝洋芋產業帶上,規模大小不一的務工隊伍全都在忙碌著。”雪山鎮鎮長崔娥說,產業越做越大,務工人員越來越多,來自“三川四碼頭”的都有。

  “表面上看這些‘食堂’很隨意,實則個個都有健康證。”崔娥話鋒一轉,“鄉親圍著產業轉,服務圍著鄉親轉,合作社和鄉親都有錢賺。”

  13點不到,易殿蘭家的自助餐就已經全部賣完,她和丈夫把用過的飯盒全部打包裝車。當被問及“今天賣了多少錢”時,易殿蘭眉毛上揚,露出一臉燦爛的笑容:“秘密!”

  之後,吃完飯的鄉親們稍作休息,又排成一條條長龍向洋芋基地裡走去,用自己的雙手繼續書寫著春天的故事。

百年傳承 匠心正骨
百年傳承 匠心正骨
2025-03-26 00:51:59
春風吹暖花市
春風吹暖花市
2025-03-26 00:52:23
Citywalk 遇見詩意生活
Citywalk 遇見詩意生活
2025-03-26 00:53:56
一塊鋁材的“72變”
一塊鋁材的“72變”
2025-03-26 00:54:45
何為具身智慧
何為具身智慧
2025-03-26 00:55:01
海螺溝景區內的冰川
海螺溝景區內的冰川
2025-03-26 00:56:00
氣溫將“大跳水”
氣溫將“大跳水”
2025-03-26 00:5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