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走進課堂:一位教師與《百歲人生》三十年對話
更新于:2025-03-26 13:01:29

本文轉自:中華讀書報

真正的教育者終將明白:他們存在的意義不在於“戰勝技術”,而在於“在技術的狂飆中守護人性的光輝”。這是《百歲人生》留給所有教育者的終極預言,也是穿越三十年的生命盟約。技術決定學生學什麼,而教師則決定學生成為誰。

AI走進課堂:一位教師與《百歲人生》三十年對話

    ■閆曉潔

    2016年,英國經濟學教授琳達·格拉頓和安德魯·斯科特的《百歲人生》如同一枚投向教育界的深水炸彈,激起熱議。當時,教師還沒認識到這本書既是人類生涯的預言,更是教育本質的一個照見——當技術浪潮以指數的速度推進,教育的靈魂正在經歷一場靜默的革命。

    預言危機:2016年的教育焦慮

    馬克·吐溫說過:“歷史不會重複自己,但總是押著同樣的韻腳。”2016年和哪一年的歷史相似呢? 也許是1914年,那一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科技技術進步。如,電力的普及、流水線的興起。也正是那一年的夏天,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高速發展的科技成了大國競爭的工具,終陷一戰。

    1914年的飛機最終飛向戰場,2016年的AlphaGo擊敗了李世石,則讓我們追問:“這次技術革命會將教育帶向何方?”在這個輝煌的背後,是否也隱藏著很多危機呢?2016年會不會一樣陷入“技術烏托邦主義陷阱”呢?

    此時,《百歲人生》提出了未來的六大預言:“你很可能會活到一百歲”“三段式人生必將消亡,多段式人生即將登場”“喜新厭舊在未來可能會成為一種美德”“人工智慧將會搶走大多數人的飯碗,一二三線城市之間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跨年齡交往在未來將會成為主流”“人生的選擇,尤其是婚姻的選擇,將會越來越慎重”。作者的預言透著明晃晃的焦慮,如果我們不從根本上改變人生的模式,那麼長壽就是老天的詛咒。

    正如作者所言,“技術顛覆如同一柄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三段式人生消亡論”也精準地暴露了教師群體的隱憂:

    AlphaGo能贏世界冠軍了,我們教的知識會不會被淘汰?

    學生整天刷微信朋友圈,課堂怎麼搶回注意力?

    剛學了微課製作,又推翻轉課堂,到底追哪個?

    AI按照什麼模式評價習作,怎麼把好好的敘事散文批成了離題?

    這些問題彷彿教室窗外的烏雲,它們並非預示著風雨的來臨,而是提醒我們把教育雨傘及時升級,以便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破局之道:2025年的自我革新

    日曆定格在第十年。書中的預言“人的壽命顯著延長”“傳統三段式人生模式被打破”“某些中間行業被AI取代”,在2025年正在一個個應驗。書中提到的,過去“三段式人生”——先接受教育,再開始工作,最後進入退休養老,如今已被“多段式人生”取代。聯合國最新預測,今天的學生可能工作到80歲。教育不再是一次性的衝刺,而是一場貫穿一生的馬拉松。

    同時,Deepseek的發佈標誌著AI技術的又一里程碑。教育部2023年發佈的《教師數位素養》標準要求系統構建了教師數位素養框架。然而,技術狂歡迫切需要在教師重塑角色,積極擁抱數字化變革。“長壽的禮物需要設計”,結合《百歲人生》關於人生革新的建議,教師不妨從三方面入手:

    一是自我更新,構建終身學習體系。英國前首相邱吉爾說,“向前看永遠都是明智的,但高瞻遠矚總是困難的。”隨著百歲人生的到來,遙遠的未來會有更多的不確定性,但學習這事卻是確定的。碎片化學習會成為主流,人人都要建立“終身學習制”。教師更要突破傳統“知識搬運工”定位,通過明確職業定位制定個人化學習計劃,構建“理論-實踐-反思”閉環學習生態,保證自己能與時俱進。

    二是自我革命,重構動態職業模式。多段式人生要求每5-10年進行職業方向評估,敢於放棄舊經驗。教師應當摒棄傳統經驗,轉向動態反覆運算的教學模式,通過設立“五年週期評估機制”分階段重塑核心能力,從而防止知識與能力的斷層。如,熱愛講台的邯鄲退休物理教師王波利用豆包AI軟體備課,還創建了自己的智慧體“明導”,幫助學生解疑答惑,讓學生們都稱他為“新老人”。對於AI技術的應用,王老師說,“現在,‘明導’獲得了兩千多人關注,等於有了兩千多‘雲學生’……當然,我們需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工具,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王老師不是追技術,是在追學生眼裡的光。

    三是自我增值,打造三維復合資產。資產構成了抵禦長壽風險的“安全網”。作者提議增強專業技能、保持健康活力及提升適應能力,以此將長壽的“壽命壓力”轉化為“生命質量的紅利”。教師同樣需要積累三項“隱形財富”:深厚的教學功底、強健的體魄,以及敏銳的適應力。如,我校教師通過“智慧師訓大數據平臺”給教師畫像,定位教師能力短板並推送適配研修專案,實現教學能力動態升級。

    書中警示,長壽的禮物取決於我們如何設計人生。教師唯有自我更新、自我革命、自我增值,才能在智慧時代實現從“職業生存”到“價值創造”的跨越。

    終極答案:2036年的人性堅守

    彼時的教育科技尚處於萌芽階段:剛剛興起MOOC平臺,而AI概念還停留在科幻小說的幻想中。但是,當我們駐足2036年的校園,我們會發現AI已經成了日常,《百歲人生》的預言已然成真:2036年的語文課堂上,AI助教正以全息投影技術指導學生制定故宮博物館參觀圖,而王老師則默默站在教室後方,細心觀察每一位學生的情緒波動。當發現小張眉頭緊鎖時,她輕輕拍拍他的肩膀,提醒道:“像你上周解迷宮遊戲那樣,試試在這裡畫上方位。”

    斯科特教授書中警示,“沒有好奇心的長壽,就像沒有窗戶的房間。”而教師,正是為學生打開那扇窗的人。

    當好“意義編織者”。《百歲人生》揭示了教育的本質,“技術可以延長生命,但唯有教育能賦予其意義。”因此,當AI完成機械的重複勞動時,教師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於學生的價值觀塑造與思維建模上。教師要與學生建立深度的信任關係,如遊戲、個別談話、家訪等,還要用鼓勵的目光、溫暖的話語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助力其編織人生的意義。正如教育家顧明遠所言,人工智慧仍無法像教師一樣深入了解學生的細微情感,培養學生的心靈。

    當好“技術防禦者”。教師永遠是教育第一資源。教師應掌握"雙金字塔能力模型":底層是AI工具應用,中層是機器數據分析,頂層是教師的教育智慧。教師也應建立技術邊界,限制AI在課堂中的使用範圍,防止其侵蝕教育的人文內核,主張“教育應回歸人與人的對話”。如,教師保留作文情感評價權,AI負責語法糾錯;用AI生成分層作業,堅持增設無AI日,手寫溫馨提醒。教師不是換個更金貴的科技傘骨,而是編織更堅韌的人文傘面。

    (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寧波藝術實驗學校教師)

聰明的人懂得示弱
聰明的人懂得示弱
2025-03-26 09:10:21
慢讀書,慢隨筆
慢讀書,慢隨筆
2025-03-26 09:22:35
今日起列印准考證了
今日起列印准考證了
2025-03-26 12:31:17
大學生盡享春日浪漫
大學生盡享春日浪漫
2025-03-26 13:28:05
奔跑吧,少年!
奔跑吧,少年!
2025-03-26 13:30:41
攜企進校 招賢納士
攜企進校 招賢納士
2025-03-26 13: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