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螢幕前的你有沒有加入過減肥的大軍。想要過減掉幾公斤贅肉的人或許都被這樣的經歷“折磨”著:我們鬥志昂揚地開始減肥,努力地管住嘴、邁開腿,一開始體重確實掉下去了一點兒,但沒過多久,我們就開始懷疑體重秤是不是壞了——怎麼秤上的數字又反彈回來了?!
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這種現象有個很形象的名字,叫作“溜溜球效應”。也就是說,我們的各種努力往往只能讓我們的體重短暫地降低,然後就像溜溜球一樣,過不多久它就很容易回到原來的水準。減肥之所以這麼難,就是因為我們很難克服這種障礙。
對於科學家來說,溜溜球效應同樣是個難題,因為從分子層面來說,目前並沒有弄清為什麼會這樣。我們今天介紹的這項發表在《自然》雜誌的新研究就探索了這個問題。簡單來說,研究人員發現,小鼠的脂肪細胞和其他一些細胞,有一種“記得”你長胖的“記憶”。當然,這裡的“記憶”必須打個引號,對細胞來說,這一切都和表觀遺傳學有關。
讓我們先來聊聊什麼是“表觀遺傳學”。提到遺傳,我們通常都會想到DNA序列。DNA中有像密碼一樣的東西承載著遺傳的資訊,我們從父母那裡繼承了這些序列,再一代一代傳遞下去。
然而蘊含遺傳信息的遠不止序列。表觀遺傳是另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涉及遺傳物質中許多獨特的化學標誌物。它們雖然不會改變基因序列本身,但同樣起著關鍵作用,比如它們可以決定細胞中哪些基因活躍,哪些不再活躍。換句話說,就是能告訴細胞應該做什麼。
相比於穩定的遺傳序列,表觀遺傳標誌物更動態一些。在我們的一生中,這些標誌物有的可以維持很多年,甚至是數十年,但許多因素都可以改變它們,比如環境、我們的飲食習慣和身體狀況,當然,“長胖”也是其中一種因素。
回到這項研究,也正是這種表觀遺傳變化,導致了“溜溜球效應”的出現。科學家分析了超重的小鼠和節食減肥的小鼠的脂肪細胞。他們發現,肥胖會讓脂肪細胞核發生獨特的表觀遺傳變化。就算節食減肥,這些變化仍然存在。也就是說,這些脂肪細胞通過表觀遺傳變化,“記住了”小鼠身體的超重狀態,從而可以更輕易地回到這種狀態。這樣一來,等到小鼠再次大飽口福地“放縱”的時候,比如再次吃到高脂肪飲食時,體重很快就會反彈。
在小鼠身上發現了這種現象之後,下一步自然是看看人身上有沒有一樣的機制。一些超重人群會接受縮胃之類的手術,也就是靠手術的方法降低食量。當然有必要順便說一句,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隨意進行手術,這一定是在醫生謹慎評估之後才能進行的醫療手段。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分析了不同機構和醫院中一些接受過這類手術的超重病人的脂肪組織活檢樣本,發現我們和小鼠的脂肪細胞在這點上是一樣的。這也是科學家第一次證明脂肪細胞具有肥胖的表觀遺傳記憶。
科學家已經知道,脂肪細胞的壽命應該很長,在我們身體用新細胞替換之前,它們平均可以存在10年。但他們還沒有研究脂肪細胞對肥胖的這種“記憶”究竟有多久。
此外他們還推測,脂肪細胞很可能不是唯一具有這種記憶的細胞,其他身體細胞同樣可能在溜溜球效應中發揮著作用,比如腦細胞、血管細胞等等也有可能都記得住你曾經胖過。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我們目前還沒有辦法用藥物來改變細胞核里的相關物質,消除這種表觀遺傳“記憶”。但這也許可以成為未來努力的目標。只不過現在,我們暫時還不得不忍受這種溜溜球效應。
那麼,對抗溜溜球效應最簡單的方法是什麼?當然是從一開始就避免超重。科學家尤其希望提醒家長注意兒童和青少年的體重問題,防範於未然,或許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當然,這也提醒了每個想要減重的人,多些耐心和毅力,堅持才能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