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張掖日報
□ 張海濤 劉慧民
隨著氣溫日漸回暖,肅南縣迎來了一場盛大的“返鄉潮”,去年10月開啟借牧生活的20萬頭牛羊,在度過了5個月的異地借牧時光後,陸續踏上“歸鄉路”。這一壯觀景象不僅為肅南草原增添了生機與活力,更標誌著當地在生態保護與畜牧業發展協同共進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馬蹄鄉牧民張浩利的借牧點上,牧民的吆喝聲和羊群的“咩咩”聲此起彼伏。牧民揮舞著手中的鞭子,將羊群引導至運輸車輛旁。工作人員分工明確,有的負責檢查牛羊健康情況,有的協助牧民裝車,大家齊心協力,確保整個裝車過程安全、高效。經過一上午的忙碌,滿載羔羊的運輸車緩緩駛出借牧點,沿著蜿蜒的道路行駛1個小時後,順利抵達自家草場。
“以往每到冬天,草料難尋,牛羊掉膘嚴重,心裡只能幹著急。這幾年有了異地借牧,牛羊在秸稈地吃得飽,我們還省了一大筆飼料錢,草原也能‘喘口氣’,來年返青的草又多又好。異地借牧不僅給牛羊找了個好地方過冬,更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新希望。”張浩利高興地說。
近年來,肅南縣全面落實草原生態獎補政策,積極引導農牧民走“夏秋季節天然放牧+冬春季節舍飼養殖或異地放牧”相結合的現代畜牧業發展道路,以租田借牧的方式推進草畜平衡。通過異地借牧,草原植被得到休養生息,農牧民實現增收致富,糞污秸稈得到有效利用,實現了發展生產與保護生態雙贏。不僅如此,異地借牧模式還促進了農牧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增進了民族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