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提到:“人生有三件事,老天的事、自己的事和他人的事。”
個人無力改變的自然規律、社會規則等是老天的事,一般人都懂得審時度勢;但自己的事和他人的事,沒有明顯的界線,往往越界了卻不自知。
這就是為什麼明明為別人的事操碎了心,卻被嫌棄、吃力不討好的原因。
因此,學會區分自己的事和他人的事,守好自己的言行,少去干涉別人的生活,才能讓付出被接納,使關係更親密。
01
順應他人決定,助關係穩固
妹妹從小內向,小時候被人欺負都不敢吱聲,都是我替她出頭。所以我自封為妹妹的“保護神”,經常指點她的生活,從學習到戀愛、結婚。
剛結婚的頭一年,妹妹和妹夫爭吵比較多,妹妹總是冷戰,妹夫就只好給我打電話求助。
我勸妹妹不要冷戰,夫妻之間總要交流和互動,才知道彼此的真實想法。次數多了后,妹妹開始排斥我,她賭氣說:“我的情況跟你不一樣,我就喜歡冷戰。”
從那以後,她跟我疏遠了小半年時間。
我反思自己是不是對她干涉太多了?她的性格確實跟我不一樣,選擇冷戰也許有她的道理。
我不再建議她改變做法,也不去詢問妹妹和妹夫的進展,只是偶爾和妹妹分享生活中的開心事。
直到幾年後,妹妹才偶然提起,那段時期妹夫什麼事都想爭對錯,與其爭吵,倒不如留點空間讓他冷靜思考一下是不是每件事都值得較真?
在生活中,有的人總以為自己比別人思考更深刻、全面,想讓別人聽從自己的建議。
但不管別人能力強還是弱、做得好或者不好,這終歸還是他的事。
《道德經》中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意思是,我們要順其自然,尊重事情的發展規律,不該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
我們要允許對方“走彎路”,說到底這是他的人生。干涉別人的決定和生活方式,必然會遭到他的反感。
敬人者,人恆敬之。
想要關係穩固,最好收起想要指點別人的心。
02
允許他人自救,讓對方成長
微博曾有個熱門話題“被朋友當情緒垃圾桶的我終於說不”。網友@小在 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她有個從中學起就認識的好友小Y。上學期間,她們曾親密無間,分享少女心事。
漸漸地,網友發現小Y總會時不時地傾訴她的糟心事:學習困擾、家庭糾紛、工作衝突……
一開始網友還能耐心傾聽和安撫。但次數多了,發現對自身能量消耗很大。因為她自己也有一堆困難待解決。
明明小Y比她學習好、工作好,但她還得擠出心力去安撫小Y,聽她講許多負能量的話。
也許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幫助了別人卻消耗了自己。
過度助人,並不是尊重人,而是扛下了別人的因果。別人不能從經歷中成長,自己卻頻繁地因為別人的事消耗能量。
雞蛋從外面打破只是雞蛋,從裡面打破則是生命。讓別人自己成長,比費盡心力地替他成長,可能結局會更好。
守護好自身能量,允許他人自救,守住這個基本點才不會背負對方成長的重擔,在自己的生活里步履維艱。
03
權利回歸個人,使關係鬆弛
搞不清楚自己的事與別人的事,最容易出現在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中。
父母對子女有教養的責任,如果把握不好度,很容易讓孩子長成父母的傀儡。
熱播劇《煙火人家》中就有這樣一對母女。媽媽孟明瑋對女兒李衣錦的管束非常嚴格,總是打擊和否定她。
長大後,李衣錦迫不及待地離開家,去上海工作。但媽媽追到上海去,繼續控制她的生活。
媽媽扔了她積攢的瓶子,給她剪了個顯得乖的齊劉海,甚至還替她辭職。
種種衝突之下,李衣錦發誓要和媽媽斷絕母女關係。
但後來李衣錦從姥姥那得知媽媽曾經被爸爸家暴,加上爸爸還欠了很多賭債,才慢慢領悟到媽媽的不易。
李衣錦打開心結接納媽媽,媽媽也努力改變和女兒的相處方式。
她不再管女兒穿什麼風格的衣服,認真融入女兒的生活,這才發現女兒的工作很有意義,工作能力也很強。
控制行為消失后,李衣錦和媽媽找回了對彼此最真摯的愛。
家庭治療師海靈格曾說:“幸福的家庭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
不管控制的主體是誰,一個人越想控制,另一個人就會越想要逃跑。
紀錄片《生命·成長》中有句話說得特別好:“人是不會改變的,除非他感覺到被愛;認識不會改變的,除非他感覺到很多的尊重。”
學著順應自然,允許別人拿回自己的生活的自主權,讓花成花、樹成樹,家庭中的每個人才能活出生命本來的光亮。
《被討厭的勇氣》中說“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並給出了“課題分離”這一解決辦法。
只有把自己的人生課題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做好分離,才能扭轉關係,活得輕鬆。
出於個人立場干涉別人的選擇、無底線地攬過別人的責任、過於操控對方的人生可能都不如一次充滿共情的傾聽,一次不帶任何評判的陪伴更為暖心。
與其被關係消耗,不如在自己的問題里學習自我成長。
願我們都能像楊绛先生建議的那樣,在自己的世界里獨善其身,在別人的世界里順其自然。
作者:南曉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