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是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
更新于:2025-04-11 07:22:26

作家伍綺詩在《無聲告白》一書中寫道:“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們整日為生存奔波,為功名勞碌,在不知不覺中,被外界的評判和標準裹挾前行,越來越迷失自己。

想掙脫外界枷鎖,回歸內心平靜,可以這樣做。

01

不比較,專注自我成長

美國作家馬歇爾說:“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人做比較。”

網友@小芸分享過自己一段痛苦的人生經歷。

小芸長得漂亮,自己和老公都是重點高校的高材生,兒子也健康可愛,但小芸卻活得壓抑痛苦。

她和老公都是打工一族,整日有忙不完的工作,就算週末也經常加班,難得帶孩子去一趟公園。看著那些有錢、有閒,可以邊養花種草邊陪娃長大的同齡人,小芸覺得自己就像個機器,生活毫無幸福可言。

雙方父母身體不好,不能幫忙帶孩子,只能請保姆帶。看著身邊同事,都有父母幫忙,小芸覺得自己命不好,花錢指望不上父母,帶孩子也指望不上。

同學聚會,看著同學們一個個混得風生水起,開公司、拿高薪、買別墅,再看看自己累得要死的工作,無法實現詩與遠方的工資,小芸十分痛苦,她覺得自己到底還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直到她遇到了一位心理諮詢師,說她的痛苦是源於向上比較。諮詢師讓她不妨換個思路,看看自己擁有什麼?比如雙方健全的父母、完整的婚姻、健康的兒子、穩定的工作……光這些就已打敗了90%的同齡人。

小芸這才終於從無休止的比較中抽離出來,慢慢感受到了自己的幸福。

人到中年,經歷不少風風雨雨,最不該做的就是處處比較。

電影《你好,舊時光》裡有句臺詞:“最好的生活,永遠是別人的生活。”

每個人都有煩惱,自我消化就好,何必因自己的煩惱仰望別人的快樂;日子什麼樣,自己是導演,好壞都各有滋味,何必總去羡慕別人的幸福。

人生百般滋味,生活各有不同。願我們都能按自己的節奏,不與任何人比較,活自己的人生,賞自己的風景。

02

不自證,鍛煉強大內心

莫泊桑在小說《繩子》中寫道:“他人的誤解和嘲諷,就像一根束縛你的繩子,你越在意、越辯解,繩子就會勒得越緊,讓你在自我懷疑與消耗中逐漸窒息。”

我畢業後,在一家國企工作,後來憑藉自己出色的寫作、演講能力,很快提干,成為中層領導中最年輕的一位。

有一天,我聽到了一些流言蜚語,說我是靠著某些關係才走上這個位置的。當時年輕氣盛,心中惱火,為了自證“清白”,甚至與人當面對峙過。

可是,不管我如何解釋,都沒有人支援我、理解我。

那段時間我像掉進了負能量旋渦,各種聲音讓我難過、痛苦、抑鬱,甚至想過逃離。

後來一位老領導對我說:“關上耳朵,提升業務能力,漂漂亮亮做幾件大事,比到處解釋有意義。”

從那之後,我盡量減少參加不必要的活動,默默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和策劃能力。隨著工作業績越來越出色,各種負面資訊也慢慢消失了。

相聲演員郭德綱說:“冤枉你的人,比你還知道你有多冤枉。”

面對他人的質疑、誤解、否定,不必急著解釋、證明。因為在看熱鬧人的眼裡,解釋就是掩飾,找證據就是掙扎。

質疑聲就像火苗,你越自證,火燒得越旺。最好的辦法就是無視,強大內心,做自己該做的事。火苗因缺氧自然會慢慢熄滅。

餘生,願我們永遠不要苦苦自證,遇事把自己當局外人,用實力強大自己,快樂本心。

03

不內耗,掙脫精神枷鎖

亞里士多德說:“沒有誰能折磨一個人,除了他自己。”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本身肩頭責任重大,再把太多的石頭往心裡塞,必然會鬱鬱寡歡。其實,很多時候,讓我們不快樂的不是生活本身的難,而是心裡的怨和結。

我參加了一個讀書會,聽一位書友講起過她與父親的故事。

書友小雯30歲那年,父親要拿著家裡僅有的13萬元離開家去廣州創業。

小雯聽完父親的“巨集偉計劃”後,斷定父親被騙了,就說服他放棄。誰知父親異常固執,父女倆大吵起來,怒火中燒的父親甚至十分過激,去廚房拿起出了菜刀。

從那開始,父女倆形同陌路,即使春節坐一張桌子吃飯,誰也不理誰。

但小雯常想起小時候,坐在父親肩頭趕大集、看電影;父親經常像變戲法一樣,從懷裡掏出零食;還有她發燒了,父親冒雨把她背到醫院。想起這些,小雯心裡像扎刺一樣疼。

她忘不了父親對她愛,又憎恨父親對她的狠。

整整十年的時間,她活得痛苦而糾結。

直到父親七十大壽那天,她才在母親的勸說下,給父親認錯,父親抱著她,哽咽落淚。小雯說那一刻,感覺天晴了。

其實,內耗是一場自編自導的“鬧劇”,消耗心力又不能解決任何實質問題。最有效的辦法是,要麼和解,要麼忘卻。

作家三毛說:“心之何如,有似萬丈迷津,遙亙千里,其中並無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人是情感動物,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當身陷痛苦中無法自拔的時候,就開始內耗。想辦法走出來,才是對自己最好的愛。

餘生,願我們都能傾聽內心的聲音,不執拗、不強求,及時化解負面情緒,遠離精神內耗,輕鬆過好每一天。

作者: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