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西紅柿,這顆紅彤彤、水靈靈的果實,廚房裡的常駐明星。
有人愛它的酸甜,有人誇它的百搭,更有人說它是健康界的“全能戰士”——生吃能殺菌、助消化,甚至還能美容養顏,堪比天然保健品。
可仔細一琢磨,這些說法到底靠不靠譜?吃了這麼多年,恐怕很多人還沒弄明白。今天就把這個“紅果子”掰開揉碎,細細聊聊它的真相。
一提到殺菌,很多人就條件反射地想到消毒水、酒精,或者某種神奇的天然成分。可西紅柿這種看起來嬌滴滴的水果,真有這本事?
首先要明確一點,西紅柿里確實含有一些對細菌有抑製作用的成分,比如番茄紅素和維生素C。
它們在實驗室環境下,確實能對某些細菌起到一定的抑制效果。但!這並不代表人吃了它,就能在體內發揮“消毒液”般的效果。
人吃西紅柿,番茄紅素和維生素C會被消化系統分解、吸收,經過層層關卡,最後進入血液迴圈。
這個過程中,它們的“殺菌戰鬥力”早就被稀釋得差不多了。而且,細菌感染往往是系統性的,不是靠一兩個營養成分就能“清剿乾淨”的。
有科研數據表明,番茄紅素的抗菌作用在實驗室中比較明顯,但實際進入人體后,這種效果微乎其微。
人每天吃幾顆西紅柿,頂多算是補充營養,指望它殺菌?有點太看得起這顆小紅果了。
很多人飯後喜歡來個生西紅柿,覺得清爽解膩,還能幫著腸胃“消化消化”。這個說法其實有點邏輯上的誤區。
西紅柿確實含有豐富的有機酸,比如檸檬酸、蘋果酸。
這些酸性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刺激胃酸分泌,稍微提高一點胃的消化功能。但這並不意味著,吃西紅柿就能直接“説明消化”。
人體的消化系統是個非常複雜的化工廠,從口腔到胃,再到小腸、大腸,每一個環節都有自己的“工種”。
西紅柿里的有機酸充其量只能算是“微小的催化劑”,還談不上是什麼關鍵角色。
而且,如果胃本身就有問題,比如胃酸過多或胃潰瘍,吃生西紅柿可能反而會刺激胃黏膜,加重不適感。
有一項營養學調查指出,長期空腹食用生西紅柿的人,胃部不適的發生率要比普通人高出15%左右。
歸根結底,西紅柿不是助消化藥,更不是“腸胃清道夫”,把它當成日常水果來吃就好,別賦予它太多“神奇”的功能。
真正讓西紅柿“封神”的,是它含有的番茄紅素。這個成分可是抗氧化界的“大明星”,它能夠清除自由基,延緩細胞老化,還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風險。
但這裡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番茄紅素的吸收率,在生吃和熟吃之間,有天壤之別!
生吃西紅柿時,番茄紅素被包裹在細胞壁中,很難被人體充分吸收。而在加熱的過程中,細胞壁會被破壞,番茄紅素會更容易釋放出來。
簡單來說,番茄紅素是個“熱愛溫暖”的傢伙,越熱越活躍。
一項發表在《食品科學與營養》期刊的研究顯示,熟製西紅柿中的番茄紅素含量,比生吃時高出了約2.5倍。
也就是說,如果想真正獲取番茄紅素的好處,那就老老實實燉個西紅柿雞蛋湯,或者來盤番茄炒蛋,比直接啃生西紅柿更有效。
當然,西紅柿也不是一無是處。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這是個怕熱的“小公主”。加熱後,維生素C會被大量破壞。
生吃西紅柿,的确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维生素C。而維生素C的好處大家都知道,能增強免疫力,促進膠原蛋白生成,對皮膚也有一定的好處。
不過,這裡也要提醒一點:西紅柿並不是維生素C含量最高的水果。 比如獼猴桃、柳丁、草莓,它們的維生素C含量都比西紅柿高出一大截。
如果只是為了補充維生素C,完全可以有更好的選擇。生吃西紅柿,算是錦上添花,但別指望它獨挑大樑。
說了這麼多,西紅柿雖好,但也不是人人適合生吃。比如:
胃病患者:生西紅柿的酸性較強,可能刺激胃黏膜,導致胃痛、反酸。
腎結石患者:西紅柿含有較多的草酸,容易與鈣結合形成草酸鈣,增加腎結石的風險。
過敏體質:有些人對西紅柿中的某些成分過敏,食用后可能出現皮疹、瘙癢等癥狀。
西紅柿不是神葯,它只是個普通但營養豐富的水果。別神化,也別貶低,合理食用,才能真正享受到它帶來的好處。
[1]於康.說說吃西紅柿[J].健康博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