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人類而言,許多動物既是朋友也是導師,通過模仿它們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意外地獲得健康益處。
例如,甘肅著名中醫王世彪提倡:氣血不足的人可以嘗試借鑒「貓」的養生之道。
名中醫推薦我們仿效貓的生活方式
王世彪醫生指出,現代人面臨的壓力巨大,熬夜、焦慮和過度勞累非常普遍,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氣血不足。
而貓卻擁有四種獨特的養生「哲學」,模仿貓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有助於調養氣血。
睡眠充足
數據顯示,貓每天至少會睡12個小時,並且喜歡在安靜的地方休息,這保證了其睡眠品質。
根據傳統醫學理論,充足的睡眠是養生的關鍵。良好的睡眠可以滋養陰氣和陽氣,使人體的氣血充沛、頭腦清晰,還有助於調節免疫力、預防疾病。
特別是在子時(即晚上11點至次日淩晨1點),這是滋養肝血、修復身體的重要時段,應盡量避免熬夜。
享受獨處的樂趣
貓經常靜靜地坐著,或凝視窗外,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這表明它們性格獨立,更多地將時間用於獨處和自我滿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內耗」。
我們應當向貓學習,減少不必要的憂慮,專注於自身,學會接受生活的不確定性,盡量不要患得患失。
伸展身體
養過貓的人都知道,它們經常進行身體拉伸。
中醫認為,伸展運動不僅能夠鍛煉肌肉和筋絡,同時還能調節呼吸,增加全身的氧氣供應,促進氣血流通,使人精力更加充沛。
如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等傳統養生術中包含多種伸展動作,適合適度練習。
熱愛陽光沐浴
儘管貓是恆溫動物,但它們特別喜歡曬太陽。
根據中醫理論,多曬太陽有助於調整五臟六腑的功能,改善氣血流通,排除體內的寒濕。一旦氣血運行順暢,體內積累的「廢物」就無法藏身。
建議我們應該勤曬太陽,不要為了防曬而完全避免陽光接觸。夏天可以選擇在相對涼爽的時間段曬大約15分鐘,以微微出汗為宜。
自古以來,從動物身上學習養生之道
模仿動物的行為習慣以強化身體和精神,是我國古代已有的養生方法。
東漢:五禽戲
著名的五禽戲被譽為古人的「國民健身操」。
這是東漢名醫華佗根據古代導引、吐納之術,並結合了虎、鹿、熊、猿、鳥的活動特點以及人體的臟腑、經絡和氣血編創出的一套健身氣功。
通過類比不同動物的動作,人們可以讓身體各部位得到有針對性的鍛煉。
清代:動物三眠法
在清代雍正時期,總理事務大臣馬齊的家族中,百歲以上的族人有15人。
他在《陸地仙經》中提到的「三眠魂自安」睡眠保健法,正是借鑒了三種動物的養生方式。
“病龍眠,拳屈其膝也;寒猿眠,抱其膝也;龜息眠,踵其膝也,手足曲則心自定。大凡臨睡時,萬念俱絕,閉口瞑目,勻息側身而臥,甚妙。”
從左到右依次為:病龍眠、寒猿眠、龜息眠
無論是古代的五禽戲、動物三眠法,還是近年來流行的「爬行運動」,都表明動物身上有許多簡單易學且效果顯著的養生特性。
調養氣血,堅持三項原則
氣血不足是許多疾病的發病基礎;中醫認為,其根源在於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和負面情緒的累積。
除了向貓咪學習養生之外,王世彪醫生還建議,想要充分補充氣血,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可以借鑒國醫大師干祖望教授的養生秘訣:蟻食、猴動、龜欲。
這套養生方法汲取了一些動物的行為習性優勢,堅持實踐將會大有裨益。
像螞蟻一樣飲食
飲食結構和分量都應該效仿螞蟻,吃得雜但不過量,做到不貪食、不偏食、不飽食。
像猴子一樣活動
活潑好動是猴子的天性,人們應該學習它們的這一優點,勤加活動、堅持運動,只有這樣,氣血才能「流水不腐」。
像烏龜一樣節制慾望
烏龜因壽命長被視為吉祥的象徵,它的長壽歸功於無欲無求的生活方式。現代人面臨的壓力和慾望往往很大,情緒致病的情況屢見不鮮。
即便無法做到與世無爭,也應盡量避免日常瑣事的斤斤計較,內心少一些雜念,「心靜」便是「體安」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