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沒發現,生活當中,有的人說話,你一聽就心生喜歡,會不自覺地想聽第二句、第三句……而有的人,他一開口,你就會感到厭煩,你不知道他想表達什麼,想要逃離,但礙於面子又不能走開。
為什麼會這樣的呢?主要還是潛意識所帶來的影響。
前者極有可能是因為父母在早年養育他的時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給他植入了很多正向的潛意識,讓他感覺到:
這個世界是喜歡我的,因為爸爸媽媽喜歡我,爺爺奶奶喜歡我,身邊的人都喜歡我。
他的內在是平和的,沒有恐懼,自然傷害不到他半點,所以舉手投足間總能釋放強大的氣場,讓人情不自禁地親近他,聆聽他。
後者很可能是在被冷漠、被打壓的環境中長大的,內心沒有一個可以停靠的港灣,所以說話做事,也會帶出一種心裡發慌而不自信的味道來。
人都是慕強的,一個氣場強的人,內心穩定,自帶光環,走到哪裡都闖得開。
不想孩子過上那種唯唯諾諾的日子,在嬰幼兒期就要為他構建一個牢固的安全地基。當孩子擁有一個這樣的讓人感到安心的避難所,他就會有勇氣走出去,開啟探索之旅,發展自己的潛力。
在生命的早期,語言對大腦和人格的塑造,力量最大了。
若想寶寶聰明好帶,長大後氣場全開,那就多一些高質量的互動,做到以下三點,能讓愛點滴滲透到孩子的心靈裡,澆築起一座能夠停靠的安全島嶼。
1.實況“直播”
不加修飾地描述你正在進行的活動,“直播”你此時此刻到了什麼地方,看到了什麼,幹了什麼,想到了什麼。例如:
準備外出,“來!寶寶,我們現在出去走走。”如果還想幫娃加深理解,還可以重複一下關鍵詞,“媽媽,寶寶,走走。”
寶寶停下來,在撿落葉,“寶寶在撿黃色的樹葉。”
做飯時,“媽媽在切西紅柿。紅色的西紅柿,和煎雞蛋一起搭配,很好吃的哟。”
餵奶時,“小寶貝餓了吧?到時間喝奶咯。嗯,寶寶喝奶的樣子,真可愛!”
換尿片時,“媽媽現在給我穿上這條有水蜜桃圖案的紙尿褲,軟軟的,很清爽,換上乾淨的紙尿褲會很舒服哦。”
溜娃時,“天氣真好,天藍藍的,雲白白的,風涼涼的。”
……
懷孕25周左右,寶寶就能聽到媽媽的聲音了,並且會因為這個聲音而感到安心。
雖然寶寶還不能理解你所說的話,但是豐富的語言交流,能撫慰寶寶的心靈,讓愛流動起來,促進心智的健全發展。
2.說話簡潔,指令清晰
寶寶1歲左右,就能跟隨簡單的指令了。但神經元之間的連接還比較稀疏,還不能同時處理多個單詞或指令。所以在跟他互動的時候,話越簡短越好。
“吃完飯,我們去洗澡”這句話,包含了兩個指令:吃飯和洗澡。當寶寶聽了像這樣含有多個指令的句子,他是聽不懂的。當我們分解一下,用短句交流,孩子就能理解了。
——“我們吃飯吧。”
——“來,媽媽帶寶寶去洗澡。”
當寶寶能夠理解父母所說的話,並採取相應的行動時,他的自信心就會增加,心靈和大腦也就能得到滋養。而且孩子情緒穩定,內在平和,更願意合作,媽媽帶起來也就更加輕鬆。
3.唱兒歌
為什麼寶寶一聽到兒歌,就高興得手舞足蹈?因為嬰兒的心率比成人更快,每每聽到朗朗上口的童謠,內心都會湧起一股強烈的快樂情緒。
兒歌是語言的珍珠,短短數行字,就能把一個事物、一個故事講清楚,大腦吸收起來也更容易,所以在孩子剛會抬頭的時候,我就反覆給他唱兒歌了。
儘管每天很忙,但在餵奶、洗澡、哄睡。逗弄、換尿布,甚至做飯掃地,我都會唱給他聽。因為我知道,哪怕只有一小會,我的歌聲,也能把溫暖和親密感傳達給寶寶,跟他產生一種心靈上的共振。
雖然孩子現在是小朋友了,但還不時要求我唱兒歌給他聽。
我發現,每當我唱的時候,他都會像個小寶寶一樣依偎在我的身旁,時而靜靜地聽,時而快樂地跟唱,那感覺就像我們走進了一個靜谧花園,徜徉在花香裡,靜靜地享受著陽光所帶來的溫暖……
智慧是聊出來的,自信是愛澆築出來的,孩子有了這兩樣東西,肯定能更好地表達自己,自如地掌控局面。所以,小的時候,多跟娃互動,準沒錯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