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我的錯覺嗎?現在的東西都好難吃
更新于:2025-03-26 11:15:24

五一假期無論走到哪裡,從城市到鄉下,都會有種感覺:現在的食物再也吃不出小時候的味道了。

那些製作精良的美食紀錄片,每一部總能挑動起觀眾對食物的慾望,但回歸現實,現代人可能正陷入前所未有的“美食荒漠”中:吃的東西散著一股工業速成味,外賣野蠻生長,購買食物前還要仔細考慮它的安全問題。

◎ 站酷海洛PLUS

再也尋不著童年的味道了。到底是為什麼會這樣呢,是食物變了,還是人變了?

01

食物變了,沒了原味

與小時候相比,我們現在吃的食物確實變了,確切地說,是食物的品種、生長週期、儲運方式、養殖方式,以及生長環境變了。

第一,品種變了。

以前,我們吃的食物是土生土長的。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農業進入工業化時代,為了增大糧食產量,專家們培育出了各種新品種。其中的一個代價,就是使食物原本的天然口感遭受到損失。

比如市面上的西紅柿,已很少能吃出酸甜味了。做個西紅柿炒雞蛋,還得放點番茄醬,這主要是因為番茄品種變了,其糖酸比與含糖量都在下降。

以前吃的土豬肉肉質緊致、口感鮮嫩,如今一些豬肉吃起來又硬又“柴”,其原因之一是肌內脂肪的不同。通常認為,品質良好的豬肉肌內脂肪在肌肉組織中的含量需大於2.5%,土豬的肌內脂肪含量大多數為3%~5%,而一些外來品種豬的含量不足1%。

◎ 被圈養的豬崽。/ 站酷海洛PLUS

其次,生長週期及儲運方式變了。

為了提高經濟效益,食物的生長週期及儲運方式也悄然發生了改變。

以前的豬要滿一年才能出欄,現在的豬養半年就被宰殺了;以前的母雞能下好幾次蛋,現在的雞還沒“滿月”就要成為盤中餐。

你小時候吃的瓜果,都是從樹上、田間即摘即吃的,現在我們不僅能在冬天吃到夏季的時令水果,也能在北方吃到南方的品種。在漫長的儲存與運輸途中,食物的味道也會有所變化。

◎ 新鮮採摘下來的荔枝,準備打包運往遠方。/ 站酷海洛PLUS

第三,養殖方式變了。

曾經的鄉村雞犬聲相聞,牛馬豬就散養在房前屋後,活動空間很大,它們可以自由採食林間的食物。從年頭到年尾,土豬、草雞因充足的運動而增加了代謝能力,促進肌內脂肪的沉積,肉質變得緊實,口感也很棒。

現在這種景象已經消失,成千上萬的禽畜擠在養殖場或者小小的籠子里,吃著標準化飼料長大。

◎ 現代化養雞場。/ 站酷海洛PLUS

有研究認為,長期處於高壓狀態下的動物會因應激反應而導致肌肉中的乳酸積累,進而造成肌肉蛋白結構改變,讓肉質變得鬆軟,影響風味。

第四,生長環境變了。

食物的味道,與其生長的環境是無法割裂的,而生長的環境涉及到土壤、水質、空氣、農藥、化肥等諸多方面,這些因素發生改變,食物的口感也會隨之而變。

JANA上一項研究曾比較了美國1950年和1999年43種食物的營養變化,結果發現有6種營養素(蛋白質、鈣、磷、鐵、核黃素和抗壞血酸)出現了明顯下降,這種現象其實與環境的改變息息相關。

以土壤為例,化肥、農藥的普及實現了人類糧食的增產,但也導致土壤品質下降,出現土地板結、氧化、退化等問題。土壤的過度消耗,會令農作物營養流失,進而影響食物的口感。

02

你也變了,味蕾被歲月改變

除了受客觀因素影響外,食物的口感也受主觀影響。

《孔子家語》曰:“久入芝蘭之室而不聞其香,久入鮑魚之肆而不聞其臭。”意思大概是剛走進一間有蘭花香的房間時,會感到特別香,但在房裡呆久了,就不會再覺得香。

飲食也是一樣的道理,同樣的東西小時候覺得好吃,但吃多了就沒有記憶中的味道了。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感覺適應”。

◎ 街頭巷尾的“老味道”似乎也變了。/ 站酷海洛PLUS

此外,現代人飲食豐盛,瓜果蔬菜、水產生鮮每天都能吃到,早已沒有了貧困時對食物的原始渴望。但如果讓一個人餓上幾天,吃大饅頭也會覺得香甜。

有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味蕾會逐漸減少,品嘗能力的下降也會改變我們對食物的看法。

2015年發佈於Appetite雜誌的一項研究顯示,積極情緒與甜味增強和酸味降低有關,負面情緒則相反,即人所處的境遇會影響對食物的感知,如傷心難過時“吃龍肉都沒味道”。

03

要產量還是要口味?

當“變味”的食物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這不禁勾起大多數人的回憶:一滴芝麻油能讓整個屋子飄香;土豬肉口感醇厚,咀嚼時滿嘴流油;土雞蛋蛋白細膩、蛋黃鬆軟,味道濃郁。

當無法觸碰兒時的味道時,“土味視頻”就成了我們的一種慰藉:烤竹筒飯的樂趣,讓螢幕外的城市人垂涎欲滴;李子柒視頻中清新脫俗的鄉村意象,讓精英白領嚮往不已。

◎ 令人垂涎三尺的烤竹筒飯。/ 站酷海洛PLUS

過夠了“食不知味”的城市生活,“回家種田”成為城市部分中產階級推崇的生活。在部分人看來,要想找回小時候的味道,就應該摒棄“科技與狠活”,回到從前的耕種模式,像真正的農民那樣去勞作。

然而,這種操作方式在中國乃至全球都是不現實的,因為地球上“嗷嗷待哺”的人實在太多了,還有不少經濟落後的地區為溫飽問題發愁。

1800年,地球上僅有10億人口,如今這一數位已增長至77億,預計2050年將會增至95億,如果為了食物的味道而“開歷史的倒車”,勢必會有成千上萬的人忍饑挨餓。

◎ 世界人口增長預測。/ 站酷海洛PLUS

回看中國,為了養活14億人,數十年不斷地對土地、種子、技術進行開發和改良,好不容易擺脫了貫穿歷史始終的“饑荒”問題。現代人所排斥的化肥、農藥,它們其實早已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物質。有統計顯示,若完全使用有機肥,中國糧食產量或減少30%,這意味著有4億人要挨餓;若不使用農藥,則會造成10%-50%的損失,甚至可能導致部分農產品絕收。

總而言之,現代人之所以能吃得飽,離不開“科技”的保駕護航,我們已不可能回到從前的耕種模式,也不可能因“口感”而捨棄“規模化”。在生活品質日益提高的情況下,如何讓食物仍然美味和健康,是需要不斷探究的課題。

燃脂心率一般在多少
燃脂心率一般在多少
2025-03-28 10:38:27
運動多少才能減肥
運動多少才能減肥
2025-03-28 11: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