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爺在半年前被查出癌症,好在病程還處於早期,經過治療很快就康複出院了。醫生叮囑他要注意營養,多補充蛋白質對身體恢復有好處。
回家後,劉大爺聽鄰居說羊肉、牛肉這些都是“發物”,容易促進病情反覆,還可能誘發癌症,嚇得他完全不敢吃,甚至懷疑自己之前患癌是因為這些發物吃多了,每天只能吃些清淡的蔬菜、水果。
這段時間,劉大爺整個人瘦了不少,回醫院複查時醫生覺得很詫異。一問才知道劉大爺完全不敢吃“發物”,導致身體無法攝入充足的營養,恢復起來也慢許多。
到底羊肉是不是發物呢?腫瘤患者能不能吃羊肉?一起就這些問題來具體瞭解。
一、羊肉“致癌說”,從何而來?
相信大家都曾經聽過羊肉會致癌的說法,甚至很多人因此而完全不敢吃羊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一切都得從紅肉致癌的研究說起。
紅肉包括豬、牛、羊肉等,1990年美國的一項研究稱紅肉攝入量與結直腸癌風險增加相關,還會增加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等多種癌症的發生風險。
無獨有偶,在2015年世衛組織更是直接將紅肉列為了2A類致癌物,即動物實驗致癌證據明確,對人類致癌作用尚不明確的物質。
關於紅肉致癌的說法有很多,目前尚不清楚其中緣由,但科學家們經過多年研究發現,紅肉會患癌風險或與幾個原因相關。
1、紅肉內的飽和脂肪含量較高,攝入過量與結腸癌、乳腺癌以及心臟病發生相關;
2、不合適的烹飪方式會促使肉內形成致癌物,食用後會增加患癌風險;
3、肉內的血紅鐵素,在某些化學過程中會衍生出破壞細胞、誘發癌症的化合物。
二、那麼,羊肉真的不能吃嗎?
其實,世衛組織將紅肉升級為二級致癌物后,引發了廣泛爭議。包括在內的羊肉也讓人惶惶不安,那麼羊肉到底還能不能吃了?
首先,2A類致癌物是指對人類可能致癌但證據不明確的物質,並不是說吃2A類致癌物一定會致癌。紅肉內有豐富的鐵元素、蛋白質、維生素B12、核黃素等成分,這些物質對人體健康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我國膳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日攝入120~200g動物性食物,其中紅肉控制在50~70g左右即可。
至於很多人擔心癌症病人有沒有必要忌口羊肉,其實也沒有必要。羊肉內有豐富的蛋白質、能量等營養,對於增加抵抗力、抵抗力以及促進身體恢復均有好處,癌症患者可適量食用。
三、世衛組織明確公佈:這5種食物都是1類致癌物
與其將注意力放在紅肉上,不如多注意這幾個公認的1類致癌物,長期接觸才真正會增加身體的患癌風險,且這些物質在家中很常見。
1、黃麴黴毒素
•發黴的食物:發黴的食物內很可能會有黃曲黴素存在,尤其是澱粉含量高的大米、小米、豆類,一旦發黴要及時丟棄。
•長時間使用的筷子:筷子本身不會有黃曲黴素,但沒有清洗乾淨的筷子內容易隱藏澱粉,在潮濕的環境下容易黴變,進而滋生黃麴黴素。
•土榨花生油:小作坊自榨的花生油沒有經過嚴格的原材料挑選以及油脂精鍊,內里可能會有黃曲黴素殘留。
2、亞硝酸胺
•加工肉製品:培根、火腿、香腸等食物均屬於加工肉,這些食物在加工過程中會添加大量的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進入體內會生成亞硝胺,亞硝胺是明確的一類致癌物。
•醃制食物:食物在醃制時會添加大量的硝酸鹽,該物質進入體內會形成亞硝胺,對健康較為不利。
3、苯並芘
•廚房油煙:食用油在高溫環境下會發生改變,一旦油溫>270℃會產生大量的苯並芘,長期吸入這種油煙,會增加肺癌的發生風險。
•燒烤類食物:同樣的,燒烤時的溫度也很高,產生的煙霧內會有苯並芘存在,會隨著煙霧進入到食物內。尤其是焦糊的部分,苯並芘含量會明顯增加。
4、檳榔
檳榔是明確的一類的致癌物,其主要成分為檳榔鹼,檳榔鹼會破壞正常的細胞、影響DNA正常修復,還會引起氧化應激反應,顯著增加口腔癌、食道癌的風險。
且檳榔的植物纖維非常粗,會導致口腔黏膜破壞,進一步增加癌症的發生風險。
5、65度以上的飲品
溫度過高的飲品會引起口腔、食道黏膜損傷,黏膜會不斷修復、增生,燙傷的次數多了,在修復過程中很可能會出錯、癌變,容易演變成食管癌。
紅肉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可怕,其內里的一些成分對健康而言很重要,日常不是完全不能吃紅肉,而是要適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