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以吃得飽為好,有人遇到美食就容易吃撐……那麼,一頓飯吃太飽的人,身體在經歷什麼?
一頓飯吃太飽的人,身體在經歷什麼?
一般建議每餐吃七八分飽,為什麼不建議每頓吃太飽?
1、每餐吃太飽,更容易胖起來
俗話說“一口吃不成胖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研究所在全國8個省市進行的一項觀察研究發現,每人每天多攝入45千卡能量(相當於多吃一口),一年後體重可增加1公斤。
很多人對於“45千卡”沒有概念,吃掉45千卡就相當於:
吃米飯40克(半個拳頭大小);
水餃25克(1~2個餃子);
吃烹調油5克(一瓶蓋的量);
吃15顆葡萄乾(差不多是小半把);
吃1/4個雞腿或者1/4個完整的雞翅;
吃1粒黑芝麻湯圓。①
2、每餐吃太飽,心臟也會有壓力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心臟科主任醫師李靜2016年在該院刊文介紹,人在吃飯時,心臟的工作狀態會發生變化,如心跳加快8%~10%,心臟射出的血量增加,舒張壓(低壓)降低,大約持續30~120分鐘。
吃飯對心臟影響的程度與進食量的多少有關,食量越大影響越顯著。而吃飯過快的直接後果就是進食過量,因為神經中樞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產生飽食的感覺。所以吃飯過快時,由於進食過多,心率加快會更明顯,持續時間也會更久。
吃飯時心臟功能的變化通常不是很大,一般在飯後2小時恢復,對於正常人沒有任何影響。但是,對於有基礎心臟病(如冠心病)的人群,如果進食過快過飽,心率、心輸出量和心肌耗氧量增加過多,病人則可能會有心慌、不適等感覺。②
3、老人吃太飽,容易“渾身沒勁”
北京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汪芳2024年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有些老人很重視一日三餐,每頓飯吃得很飽。然而吃了那麼多主食,卻經常在餐後覺得“渾身沒勁”,包括頭暈、乏力。
這是因為老年人、有高血壓基礎疾病的人群,往往存在動脈硬化、心臟功能減退、血壓調節機制減退等情況,因而容易出現餐后低血壓。
吃飽飯之後,為了加快消化和吸收,我們的大腦會指揮更多的血液湧向消化系統,而人體的血容量是一定的,既然消化系統得到了更多的血液供應,也就意味著四肢、大腦等部位血容量下降,嚴重者就會引起頭暈、乏力、胸悶等低血壓癥狀。③
4、晚上吃太飽,早上更易饿
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營養科醫師雷敏2016年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明明昨天晚上吃到很撐,早上醒來為啥感覺更餓?”其實,這個看似奇怪的現象是有道理可循的。
我們產生饑餓感常見的有胃已排空,低血糖了。如果前一天晚上吃多了,睡前的胃仍處於飽脹狀態,那麼身體的消化系統就會一晚上都在使勁為這些食物的消化做功課,第二天早上,胃基本排空。這就使得胃從極大的膨脹狀態到收縮狀態,類似洩了氣的氣球,這種排空后的“饑餓感”就會更明顯。
如果前一天臨睡前吃得太多,尤其是高糖高脂的食物吃得越多,第二天的饑餓感可能越明顯。這是因為這類食物會引起胰島素長時間地過量分泌,勢必會帶走身體里更多的血糖,甚至可能導致晨起的低血糖。④
比起吃飽,吃好更重要
1、建議每餐七分飽
中國營養學會科普委員葩麗澤2022年在科普中國刊文介紹,七分飽是一種吃飽了,再吃幾口也可以,不吃也沒有關係的狀態。可以想像為,能吃掉飯後的水果和甜品之前的狀態。⑤
2、食物選擇雜一點
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⑥。尤其是老年人,食物種類越雜越好,每天的食物種類可包含谷類、蔬果、魚蝦、肉類、蛋類、奶類、豆類和堅果等。⑦
此外,合理分配三餐能量,早餐、中餐、晚餐熱量比各佔全天熱量的25%~30%、30%~40%、30%~35%。早餐和午餐不要將就,晚上飲食宜清淡、少油膩,適當食用些魚蝦和瘦肉類,以保證三餐熱量均衡。⑧
3、進餐有順序選擇
有肉有菜的情況下,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後吃主食。主食可以盡量多選一些粗糧雜豆。
4、吃飯要細嚼慢咽
“細嚼慢咽”是對健康最有益的嚼法,每口飯嚼20多次有點誇張,但是你可以每口多提醒自己嚼5次。
本文綜合自:
①2015年中國營養與健康高峰論壇,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馬冠生教授演講
②2016-04-13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科普】宣武醫院心臟科李靜:暴飲暴食可能讓您心臟的小船說翻就翻》
③2024-06-04健康時報《老人吃太飽容易“渾身沒勁”》
④2016-09 06 健康時報《今晚吃多 明早更餓》
⑤2022-10-26科普中國《晚飯只吃七分飽!"七分飽"到底是多飽?看完再也不擔心吃多了》
⑥中國營養學會.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⑦2022-07-01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自測】超五成老年人營養不良,醫生說,吃飯或比吃藥更重要》
⑧2022-07-15上海中醫藥《科普天地|老年人飲食的“六字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