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五個多月的時候有一次喝奶,穿的褲子有點厚,奶是熱的,加上喝奶吸的時候用力,可能感覺熱的煩燥,吐出奶嘴不肯喝,給他送到嘴裡就推,腿還亂蹬,聲音尖利的大哭,當時不知道怎麼回事,以為身體不舒服,檢查身上情況,伸手褲腿裡,才發現腿上都是汗,因為太熱了,才發現的很煩躁。
當時我嫂子正好在我家,說“這孩子看來是個急性子”。
2歲左右的時候,嘟嘟已經有了自己的小脾氣,有時候要求被拒絕,他就嘴裡喊著,還跺腳、拍茶幾。我媽說,這麼點個小人就拍桌子,長大可不是個正經脾氣。
孩子自出生起就有不同,有急性子,有慢性子,有活潑開朗,也有靦腆內向,有句老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本性”受遺傳影響,改起來幾乎不可能,而且一個人的脾氣性格也會影響人際交往和事業成功。
孩子的脾氣性格到底與什麼相關,有什麼樣的表現,會怎樣影響兒童的發展?
心理學家對此也非常有興趣,並進行過不少的研究。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亞歷山大·湯瑪斯和斯蒂拉·切斯的一項研究專案,對114人進行了追蹤研究,從這些研究對象的嬰兒期到成年期,通過觀察、測試、訪談等,研究了人的“氣質”(教課書上翻譯為氣質,其實可以理解為脾氣性格)發展。
湯瑪斯和切斯提出了關於“氣質”的九個維度,就是通過對嬰兒或兒童在這九個方面的表現的評定,來確定嬰兒或兒童是什麼氣質(脾氣性格)類型,這九個方面包括;
一是活動水準。
主要是活躍還是不活躍,主動活動和被動活動的對比。
二是節律性。
表現為生活的規律性,睡眠、蘇醒、饑餓和排泄等生活是不是有規律,容易形成規律。
三是注意分散。
會不會容易轉移注意力,比如孩子要吃糖,給他一個玩具就能轉移注意力。
四是趨近/退縮。
對新物體、陌生人、陌生環境、食物等的反應,是主動趨近,還是迴避、退縮。
五是適應性。
當環境變化時,能不能很快適應,比如到了一個新環境,有的嬰兒會影響睡眠和飲食。
六是注意的廣度和持久度。
就是投入到一件事上的時間的長度,能否堅持。
七是反應程度。
笑、哭、談話或肌肉活動時的反應程度,比如有的人反應強烈,有的人平淡。有的人很大聲,有的人表現溫和。
八是反應閾值。
對刺激的敏感度,是敏感還是不敏感。
九是心境。
就是孩子的整體情緒,經常是愉快的,還是經常煩躁易怒。
我們可以從這九個方面來觀察自己的孩子,主動瞭解自己的孩子,當然,有時候我們並不能準確的判斷和確定孩子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反應,但是,對比這個九個維度,我們可以大概的明白孩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湯瑪斯和切斯通過對研究物件這九個維度的觀察,把嬰兒和兒童的氣質分為三個類型。
一是容易型,也譯為易照養型。
這一類的孩子樂觀開朗,容易適應新環境,在嬰兒期就能很快形成規律的日常生活習慣,所以相對是比較好帶的,這樣的嬰兒也被稱為:“天使寶寶”。
這樣的孩子占研究樣本的40%。
二是困難型,也叫難照養型。
這一類的孩子就比較難帶,他們生活習慣難以形成規律,也難以適應新環境,反應的程度強烈,在嬰兒期,他們睡覺和吃東西都讓父母更多的操心和操勞,在更換新環境,比如上幼稚園時,可能會哭鬧的時間更長,對不滿意的事情,他們可能反應程度更激烈。
這一類的孩子占樣本的10%,還好不多,是不是?
三是慢熱型。
這一類的孩子不活躍比較安靜,對新環境適應也慢,但是對刺激的反應程度比較溫和,不會激烈,但是心態也比較消極。
這一類的孩子占樣本的15%。
可能你對比了一下,感覺自己的孩子哪種也不是,對的,還是35%的孩子很難歸類,他們各種特點可能都會有一點,可能而那一類的特點也都不明顯,這些很難歸類的孩子佔35%。
老話說“因材施教{”,不同氣質(脾氣性格)的孩子,需要採用不同的養育和教育策略,消極的孩子需要鼓勵,而過於活躍的孩子,則需要更多溫和一些的活動。
養育孩子,需要順應孩子的天性,如果違背孩子的天性,不僅效果不好,而且也會傷害孩子,增加孩子的壓力,而幼年時期的不良體驗,會長久的影響孩子的發展,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所以,了解自己的孩子非常重要,不妨對照以上的九個維度和三種類型,看看自己的孩子屬於哪一種?
本內容為虛構小故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所有人物、地點和事件均為藝術加工,請理性閱讀,切勿對號入座
注:本文所涉及人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