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當有人遇到頭痛、發熱或感冒咳嗽等小病時,周圍的親友往往會建議:多喝熱水。此外,許多人在飲食上也偏愛熱騰騰的美食,如新鮮出鍋的餃子、餛飩以及火鍋等,享受那種熱氣蒸騰的滿足感。
但很多人並不瞭解,有研究表明,長期飲用過熱的水或食用過燙的食物,可能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那麼,食物達到多少溫度才算是燙食呢?正常情況下,人的口腔和食道的溫度約為36.5-37.2℃,而它們能承受的溫度範圍則在10-40℃之間,最高臨界點在50-60℃之間,而65℃則是安全的最高界限。因此,任何超過65℃的食物都可以被定義為燙食。
如果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超過65攝氏度的燙食,不但會損傷粘膜,還會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損害牙齒
長期食用燙食或飲用過熱的水,會對牙齒造成持續刺激,導致牙齒組織受損。久而久之,可能引發牙齦腫脹、牙痛過敏等問題,對口腔健康極為不利。
2.損害味蕾
在食用燙食或飲用燙水的過程中,舌面的味蕾會受到破壞,導致味蕾神經反應遲鈍。這會使人們的口味逐漸變重,不利於身體健康。
3.損害口腔粘膜
人體的口腔粘膜雖然薄,但它擁有一套完善的自我保護與防禦系統。
然而,口腔粘膜對熱的耐受性極低,食用燙食很容易對其造成損傷,導致口腔出現水泡、疼痛、潰瘍或脫皮等問題。長期下來,還可能破壞口腔粘膜的保護機制,增加患上口腔癌的風險。
4.損害食管粘膜
長期食用過燙的食物或飲用過燙的水,會對食管黏膜造成持續刺激,久而久之可能導致不可逆的損傷。在嚴重情況下,甚至可能引起食管粘膜的病變,最終演變為食管癌。
5.損害胃粘膜
胃部黏膜的耐熱溫度通常在40℃左右,比口腔黏膜的耐受溫度稍低,因此在日常飲食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入口不感覺燙,但胃裡卻感到灼熱。
對於長期食用燙食或飲用燙水的人來說,很可能會損害胃黏膜,從而引發胃炎、胃潰瘍等疾病。長期下去,還可能提高患胃癌的風險。
為了在日常飲食中避免食用過燙的食物,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例如飯菜出鍋后,稍等片刻讓其冷卻;吃火鍋時,將食物撈出後先放入碗中,待溫度適宜後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