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放療,很多癌症患者和家屬都會非常抗拒,因為在他們看來,放療意味著離死亡更進一步,身體還要遭受各種折磨,而反觀那些沒有放療的,活得時間更長,身邊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周女士不幸得了食管癌,食管被迫切除10公分,休養了大概3個多月,醫生建議她放療,但是周女士覺得自己身體才剛恢復得好一些,可以進食了,雖然吃得不多好歹比之前精神多了,如果這時候開始放療,身體肯定又會變得很虛弱。
和家人商量過後,周女士決定放棄放療,這樣她也就可以想吃啥就吃啥,身體也確實慢慢變好了,而同一時間住院的病友做了放療之後,前後都走了,而周女士在做手術14年後再次復發,這一次沒有辦法進行治療,但是她感覺這些年也是賺來的。
為什麼很多人拒絕放療?
眾所周知,手術、放療、化療被稱為治療癌症的“三駕馬車”。然而,在生死關頭,很多癌症患者卻異常排斥化療,擔心化療產生的副作用讓自己“死得更快”。
然而,事實卻是,僅僅依靠手術切除腫瘤是不夠的,殘存在其他部位的癌細胞可能擴散,因此需要做術后治療。
國際級腫瘤治療專家、全軍腫瘤放療中心主任夏廷毅認為“放療需要舉旗人”。在日本留學的4年間,他學到了放療科研方法,掌握了先進的放療技術。
回國後,夏廷毅不斷提出創新型理念,包括“放療的發展方向是精確診斷、精準定位和精徹清剿”,使肺癌、肝癌、胰腺癌治療獲得了突破性進展。
夏廷毅指出:“放療在癌症治療中,可以產生40%左右的治癒貢獻率。”然而,數據顯示,我國70%的癌症病人都需要進行放療,但只有20%得到了放療,還有50%的病人沒有在合適的時機得到有效的治療。
究其原因,一是與人們對放療的認識不夠;二是放療得不到重視,裝備配置數量少,從業人員也少;三是放療宣傳力度太小。
放療在腫瘤治療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於缺乏對放療的系統認識,很多癌症病人誤以為放療是洪水猛獸,覺得一旦接受了放療,自己會死得更快。
然而,腫瘤的治療卻離不開放療。一方面,手術無法全部清除殘留的癌細胞,需要進行術后的治療。另一方面,放療比化療產生的副作用更小。
再加上,近十年來,放療技術越來越精準化,既能保護正常的組織,又能最大程度減少毒副反應。
放療會有哪些副作用?
正常來說,放療是利用放射線殺死癌細胞使腫瘤縮小或消失來治療腫瘤的一種手段。因此,在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放療也會對照射範圍內的正常組織造成損傷,從而出現一系列副作用,比如:
放療引起腸胃功能紊亂,出現噁心、嘔吐、食慾減退、消瘦等癥狀;
放療時骨髓內造血細胞的分裂繁殖受到抑制,導致白細胞、血小板下降,出現貧血的癥狀;
放療時由於放射的高能射線穿透力較強,會引起脫髮;
放療時由於腫瘤組織壞死吸收、細菌感染等,會出現發熱的的情況。
此外,還會出現皮膚損傷、疲勞乏力、口幹、放射性肺損傷、放射性食管損傷等癥狀。但是,大多數放療導致的副作用,會隨治療後時間的延長而緩解及消失。
只要正確認識放療的不良反應,積極配合醫生早發現早治療,就能保證放療的順利進行,説明控制病情。
除了要正確應對放療出現的不良反應之外,在放療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避免對正常的組織產生輻射,放療的時候不要隨意移動位置;
2、放療前後30分鐘內盡量不要吃東西,以免出現噁心、嘔吐的情況,影響放療進展;
3、放療之後不要馬上走動,應該在床上平躺,休息半小時左右;
4、放療期間注意飲食健康,多攝入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的食物;
5、每天保證充足的飲水量,飯後及時漱口,減輕口腔黏膜反應;
延伸閱讀:癌症患者的福音——抗癌利器有新突破
雖然放療在腫瘤治療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是由於我們對放療的認識和宣傳力度不夠,導致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放療設備和放療比例遠遠落後。
數據顯示,我國擁有的放療設備為1.4台/100萬人,而在美國已經接近12台/100萬人。
不過,隨著對放療認識的加深,我國也取得了越來越多的突破。近日,我國首台自主研發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實驗裝置(簡稱BNCT)研製成功。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分部副主任梁天驕表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BNCT更接近一種“靶向治療+放療”,能夠精準打擊人體內癌細胞。
原來放療的作用這麼顯著,看完這篇文章,你是不是改變了對放療的看法呢?在抗擊腫瘤的路上,由於進展緩慢或者出現副作用等原因,很多人會對放療、化療等醫療手段產生質疑,甚至認為它們是助長癌細胞的“左臂右膀”,從而陷入“拒絕治療”的誤區。
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要用科學的眼光看待癌症治療,相信現代醫學的力量,千萬不要自己找獨門偏方,以免加重病情,危及生命。
參考資料
[1]《別怕,放療不是洪水猛獸》.科技日報.2016-11-23
[2]《夏廷毅:放療需要舉旗人》.環球網.2020-06-24
[3]《抗癌“利器”又有新突破》.經濟日報.2020-09-20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