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的脂肪儲備可提升抗病能力
更新于:2025-03-26 09:10:23

本文轉自:春城晚報

“現代審美追求‘瘦即是美’,但過度減肥可能讓人失去抵禦疾病的本錢。”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醫生劉童蕾提醒,在疾病面前,人體需要足夠的營養儲備來支撐免疫系統和恢復能力。

疾病狀態下為何需要“多點肉”

劉童蕾指出,疾病狀態是身體的“應激戰”,此時能量消耗劇增,但患者往往因食慾下降或治療限制而營養攝入不足。“瘦≠健康”的關鍵原因在於,瘦弱人群缺乏肌肉和脂肪儲備,疾病狀態下易因代謝紊亂、免疫力下降引發嚴重併發症,甚至難以承受手術或藥物副作用。

劉童蕾表示,人體就像一台精密複雜的機器,而脂肪對維持正常生理功能起著重要的作用。當人體突發疾病、意外導致無法正常進食時,儲備脂肪能為身體提供必要的能量,維持生命活動的正常運轉。

健康體重的標準是什麼

強調身體需要儲備肉,並不意味著可以無節制地增加脂肪。過度肥胖會帶來一系列健康問題,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那麼,如何判斷自己的體脂是否處於健康範圍呢?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肥胖與代謝病診療中心主任尹劍輝給出了解答,健康體重並非單一數位,需結合年齡、體脂分佈等綜合判斷。

身體質量指數(BMI)又稱為體重指數、體質指數,該指標是通過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計算得來,這個公式所得比值在一定程度可以反映人體密度。BMI指數在18.5至24之間為正常,但60歲以上人群的BMI在24至26之間可能更有利(適度脂肪儲備可增強抗病能力)。

腰圍指標:男性小於90釐米,女性小於85釐米(腰圍超標提示內臟脂肪過多,增加代謝疾病風險)。

心理狀態:對體重的焦慮、反覆極端減肥等心理問題同樣威脅健康。

尹劍輝還強調:肥胖與基因強相關,父母一方肥胖,子女遺傳幾率約40%;雙方均肥胖,幾率達70%。

科學管理體重建議這樣做

對於如何保持健康的體重,尹劍輝給出了幾點建議:

調整審美觀,拒絕盲目減肥。體重正常者無需減重,勻稱體型比“紙片人”更具生理優勢。肥胖者需科學減重,每周減重不超過1公斤,避免極端節食或運動。

營養均衡是核心。三大營養素缺一不可:蛋白質(維持肌肉)、碳水化合物(供能)、優質脂肪(調節激素)。警惕“網紅減肥法”,長期斷碳、高蛋白飲食可能引發水腫、胃萎縮等嚴重問題。

運動要循序漸進。每周3至5次中低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避免突擊式訓練。代謝疾病患者需在醫生指導下制定方案。

劉童蕾表示,健康體重是“儲備糧”,更是“保護傘”。身上留點“儲備肉”,相當於為健康存下一筆應急資金。科學管理體重,需兼顧生理指標與心理健康。如需減重,務必尋求專業指導(如內分泌科、減重中心),避免被錯誤資訊誤導。本報記者 陶彥然

又至鳥鳴滴落時
又至鳥鳴滴落時
2025-04-07 06:26:50
惡搞歷史人物當休矣
惡搞歷史人物當休矣
2025-04-07 06:39:47
住在母愛的春天裡
住在母愛的春天裡
2025-04-07 06:39:50
“撞樹鍛煉”存隱患
“撞樹鍛煉”存隱患
2025-04-07 07:06:02
升溫是本周主旋律
升溫是本周主旋律
2025-04-07 07:19:38
意識是怎麼來的?
意識是怎麼來的?
2025-04-07 07: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