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的快速擴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AR眼鏡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文將深入探討AR眼鏡產品經理在這場科技革命中所經歷的愛恨交織,揭示他們如何在機遇與挑戰中尋求平衡,實現突破。
2025 年,AR 眼鏡的顯示技術取得了顯著進展。Micro-LED 和光波導技術的逐漸成熟,為用戶帶來了更加清晰、明亮且輕薄的視覺體驗。Micro-LED 顯示幕具有高亮度、低能耗和高解析度等優點,能夠有效提升 AR 眼鏡在戶外強光環境下的可視性,同時延長設備的續航時間。
例如,雷鳥的新款 AR 眼鏡採用陣列光波導方案,光效提升至2500nits,模組重量僅 8g,這種技術的應用不僅使眼鏡更加輕便舒適,還極大地增強了顯示效果。
光波導技術則通過將圖像資訊在波導中進行全反射傳輸,實現了輕薄化的設計,使 AR 眼鏡的外觀更加接近傳統眼鏡,提高了使用者的佩戴意願。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發展,AR 眼鏡的交互技術也得到了顯著提升。語音交互、手勢識別和眼動追蹤等功能逐漸成熟,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加自然、便捷的交互方式。
語音交互技術的準確率和回應速度不斷提高,用戶可以通過語音指令快速獲取資訊、控制設備和執行操作。手勢識別技術則能夠精準地識別使用者的手勢動作,實現對虛擬物件的操作和控制。
眼動追蹤技術則能夠即時監測用戶的視線焦點,為使用者提供更加個人化的內容推薦和交互體驗。例如,通過眼動追蹤技術,AR 眼鏡可以自動調整顯示內容的亮度和對比度,以適應用戶的視覺需求。
晶片技術的進步為 AR 眼鏡的性能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援。
2025 年,各大晶片廠商紛紛推出了專為 AR 眼鏡設計的高性能晶片,這些晶片具備強大的計算能力和低功耗特性,能夠滿足 AR 眼鏡在圖像處理、數據傳輸和人工智慧演算法等方面的高性能需求。例如,高通的驍龍 XR2 晶片,其集成了強大的 CPU、GPU 和 AI 引擎,能夠為 AR 眼鏡提供流暢的圖形渲染和高效的 AI 計算能力。
晶片技術的進步不僅提升了 AR 眼鏡的性能,還為設備的小型化和輕量化提供了可能,推動了 AR 眼鏡的普及和發展。
1)光學顯示技術突破
2025年成為AR顯示技術的商業化元年。
光波導與Micro-LED技術的結合,顯著改善了視場角窄、功耗高等痛點。例如,雷鳥X3 Pro採用陣列光波導方案,入眼亮度提升至2500nits,模組重量僅8g,同時消除彩虹紋效應,為戶外場景提供清晰顯示69。Micro-LED技術進一步降低成本,光波導市場規模預計達330億元,Micro-LED市場達180億元。
2)晶片與算力升級
高通驍龍AR1、AR2芯片及紫光展锐W517的普及,推動了端側AI能力提升。驍龍AR1支援1200萬像素拍攝、視覺搜索及健康感測器功能,結合NPU晶片的輕量化模型部署,AR眼鏡逐漸擺脫對手機或雲端的算力依賴。例如,Rokid Glasses通過驍龍AR1晶片實現當地語系化即時翻譯與AR導航。
3)輕量化與成本下降
2025年CES展上,主流AI眼鏡重量普遍降至40g以下,雷鳥、閃極等品牌售價下探至千元內(雷鳥1800元,閃極999元)。小米AI眼鏡的入局進一步推動供應鏈降本,光學模組成本較2024年下降30%。行業預估,2025年全球不帶顯示的AI眼鏡出貨量將突破500萬副,2028年或達5000萬量級。
1)規範落地加速市場擴容
中國信通院發佈首個AI眼鏡行業評價指標,覆蓋續航、隱私安全等7大模組、超60項測試。例如,續航要求滿電下連續語音交互不低於3小時,隱私安全需通過數據加密驗證。
Meta、Rokid等頭部廠商的技術路徑為中小廠商提供可複用的方案,推動行業從分散創新轉向協同發展。
2)大廠入局激活產業鏈
Meta、三星、小米等巨頭的參與,加速了技術反覆運算與生態整合。例如,Meta計劃為Ray-Ban智慧眼鏡加入顯示幕,三星與谷歌合作推出搭載Gemini大模型的AI眼鏡,小米則對標Meta Ray-Ban推出千元級產品。
頭部廠商的示範效應帶動供應鏈成熟,光波導、Micro-LED等核心元件產能提升。
3)操作系統與生態統一
谷歌Android XR系統的商用為AR眼鏡提供了統一的操作系統支援,兼容Google Play應用生態,降低開發門檻。XREAL等品牌已計劃推出預裝Android XR的設備,進一步推動應用場景擴展。
1)工具型功能普及
當前AR眼鏡的核心功能聚焦於語音助手、實時翻譯、導航等工具型應用。例如,Rokid Glasses通過通義大模型實現多語言翻譯與物體識別9,Meta眼鏡集成環境識別與AI服務調用。
2)垂直領域深度拓展
在醫療、工業、教育等B端場景,AR眼鏡展現更高價值。例如,醫療場景中可疊加患者即時體征數據,工業場景支持遠端專家協作與步驟指引6。雷鳥與行業客戶合作開發定製方案,推動B端滲透率提升。
3)消費級娛樂與社交
隨著顯示技術成熟,AR眼鏡在遊戲、影視、社交領域的潛力釋放。Snap Spectacles 5支援手勢控制與100英寸虛擬屏投影,並與OpenAI合作開發AI模型應用。
隨著人們對科技產品的接受度和需求不斷提高,消費級 AR 眼鏡市場在 2025 年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2024 年國內消費級 AR 眼鏡的銷量預計達到 28.4 萬台,同比增長 25%,銷售額達到 7 億元人民幣。預計到 2025 年,全球 AR 眼鏡的出貨量將突破 1000 萬副。
消費級市場的崛起主要得益於 AR 眼鏡在遊戲、觀影、資訊提示等領域的廣泛應用。例如,AR 眼鏡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加沉浸式的遊戲體驗,用戶可以通過眼鏡進入虛擬的遊戲世界,與虛擬角色和場景進行互動。
在觀影方面,AR 眼鏡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加私密和舒適的觀影體驗,用戶可以通過眼鏡觀看電影、電視劇和短視頻等內容,享受大螢幕的視覺效果。
除了消費級市場,AR 眼鏡在企業級市場的應用也在不斷拓展。
隨著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新興領域的發展,AR 眼鏡在企業級市場的需求不斷增加。例如:
據預測,到 2025 年,企業級 AR 眼鏡的市場規模將達到 300 億元人民幣。企業級市場的拓展為 AR 眼鏡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推動了 AR 眼鏡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應用的深入拓展。
在消費級市場,AR 眼鏡的應用場景不斷豐富和拓展。
除了遊戲和觀影,AR 眼鏡還在購物、旅遊、社交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企業級市場,AR 眼鏡的應用場景更加廣泛和深入。
目前,AR 眼鏡的內容生態正在逐步豐富和完善。
各大科技巨頭和內容供應商紛紛加大了對 AR 眼鏡內容的投入和開發力度,推出了各種類型的應用和內容。例如,蘋果公司推出了 ARKit 開發工具,為開發者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援和資源,促進了 AR 眼鏡應用的多樣化和創新。
同時,越來越多的第三方開發者也加入了 AR 眼鏡內容的開發行列,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加豐富和個人化的應用選擇。
儘管 AR 眼鏡的內容生態正在不斷發展,但仍面臨一些挑戰。
首先,內容的質量和數量仍有待提高。目前,AR 眼鏡的內容主要集中在遊戲、娛樂和資訊提示等領域,而在其他領域的應用還不夠豐富。
其次,內容的相容性和適配性也需要進一步優化。由於 AR 眼鏡的硬體設備和技術標準尚未完全統一,導致內容在不同設備之間的相容性和適配性存在一定的問題。
最後,內容的盈利模式和商業價值也需要進一步探索和挖掘。目前,AR 眼鏡內容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賴於應用內購買和廣告收入,但在內容的商業價值和使用者付費意願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挑戰。
1)顯示模組成本高企
儘管光波導技術成熟,但其製造良率仍制約成本。雷鳥X3的光波導模組良率提升至95%,但量產規模有限,導致終端價格偏高。
2)端側算力不足
多數AR眼鏡依賴手機或雲端算力,當地語系化AI能力受限。例如,即時圖像處理與複雜環境識別仍需更高性能晶元支援。
3)續航與散熱難題
輕量化設計犧牲了電池容量。主流產品續航僅3-5小時,難以滿足全天候使用需求。
1)佩戴體驗與社交障礙
儘管重量降至50g以下,但長時間佩戴仍可能引發不適。此外,攝像頭與顯示幕的顯性設計可能引發隱私爭議。
2)殺手級應用缺失
當前功能多為“錦上添花”,缺乏不可替代性。Meta、Rokid等廠商尚未找到類似智能手機“即時通訊”的核心場景。
3)消費者認知教育
AR眼鏡仍被視為極客玩具,大眾對其價值認知不足。市場調研顯示,70%的潛在使用者因“不瞭解用途”而持觀望態度。
1)操作系統割裂
Android XR、自有系統(如Rokid OS)與封閉生態(如蘋果Vision Pro)並存,導致開發者需適配多平臺,增加成本。
2)硬體標準不統一
不同廠商的光學方案、交互協議差異大,用戶切換成本高。例如,Meta的肌電手環與三星的手勢識別系統互不相容。
2025 年,科技巨頭紛紛加大了對 AR 眼鏡市場的佈局和投入。
科技巨頭的布局不僅推動了 AR 眼鏡技術的創新和發展,也加劇了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
除了科技巨頭,越來越多的初創企業也在 AR 眼鏡市場嶄露頭角。這些初創企業憑藉其靈活的創新能力和對市場需求的敏銳洞察,推出了多款功能豐富的 AR 眼鏡產品,涵蓋教育、工業和娛樂等多個領域。例如,Rokid 和百度等初創公司推出了多款 AR 眼鏡產品,受到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初創企業的崛起為 AR 眼鏡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創新動力,也加劇了市場競爭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
2025 年,AR 眼鏡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技術創新為 AR 眼鏡的發展提供了核心驅動力,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為 AR 眼鏡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內容生態的逐步豐富和完善為 AR 眼鏡的發展提供了關鍵支撐,而競爭格局的激烈角逐則為 AR 眼鏡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作為產品經理,我們需要深入洞察市場動態,把握技術趨勢,不斷優化產品設計和用戶體驗,積極拓展應用場景和內容生態,以應對市場競爭的挑戰,推動 AR 眼鏡市場的持續發展和創新。
作者:海鮮不設計,微信公眾號:海鮮不設計
本文由 @海鮮不設計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CC0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