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孩子左側的手臂都伸展不開,也舉不起來,抓握東西這些很簡單的動作也沒辦法順利完成。”十歲,是一個充滿活力和期待的年齡,是孩子從兒童走向少年的新起點。然而,對於10歲的劉昊寧(化名)來說,他的這段時光卻因為左手“不正常”的姿勢而飽受折磨。幸好,天無絕人之路,近日劉昊寧在昆明南大腦科醫院接受高難度SPR手術的精準治療,為其今後的人生按下了“重啟鍵”!
突發顱內出血,留下肢體偏癱的後遺症
據家屬介紹,劉昊寧在剛出生30天時突然出現哭鬧不止、拒奶等異常行為,到當地縣醫院就診檢查,CT提示“顱內出血”。這一檢查結果猶如晴天霹靂,父母無比崩潰,這麼小的孩子怎麼就得了這個病!在醫生的建議下,孩子被緊急轉至市醫院就醫治療,在經過高壓氧等各項治療後,住院兩個多月的劉昊寧在病情逐漸穩定且有好轉時出院。
但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的後遺症:左側肢體活動笨拙、左手抬舉受限、手指交替出現伸指狀、抓握費力、手腕屈伸動作受限、左下肢行走足尖著地。這些後遺症還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嚴重,不僅影響了劉昊寧正常的生長髮育、生活和學習,還給年幼的他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近十年來,為了讓孩子能和其他同學一樣正常地奔跑、玩耍,父母帶著劉昊寧輾轉省內外求醫。2024年,在經過“左下肢跟腱延長術”后,劉昊寧的行走功能得到了明顯改善,但是左側上肢卻依然無法正常活動。今年2月28日,劉昊寧在上學時不慎摔倒,由於左手活動受限,在摔倒時無法正常做出保護動作,從而導致左手大拇指受傷,出現腫脹、疼痛等癥狀。擔心孩子左上肢情況惡化,父母在多方打聽後,慕名來到昆明南大腦科醫院尋求進一步治療。
高難度SPR手術,解除肢體痙攣重掌人生
神經內科苗幸偉主任接診后,仔細查體和綜合評估后分析,劉昊寧屬於新生兒顱內出血后中樞性損傷導致的左側肢體不完全性偏癱,主要表現為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癱瘓明顯,肌張力顯著增高,上肢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狀態,被动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
針對患者上肢痙攣性偏癱的情況,苗幸偉主任聯合神經外科、康復科等科室進行了MDT多學科聯合會診評估,決定為其實施選擇性脊神經後跟離斷術(SPR)。臨床中,SPR手術分為頸段SPR手術和腰部SPR手術,頸段手術可以解決上肢痙攣,腰部手術可以解決下肢痙攣。
苗幸偉主任介紹,選擇性脊神經後跟離斷術(SPR)是在脊髓神經刺激儀、神經電生理監測下,對神經做選擇性的感覺纖維部分離斷,降低運動纖維的支配優勢,減輕肌肉痙攣。其具有解除痙攣徹底,降低肌張力效果好,同時保留感覺、運動功能的優點,為運動功能的恢復提供前提基礎,是目前國際公認的解除偏癱患者肌肉痙攣、改善運動功能最為有效的方法。
患者為頸段SPR手術,頸膨大的神經豐富,是構成臂叢神經的主要部分,手術操作難度大。功能神經外科團隊經過周密的術前討論,嚴格把控SPR手術指征。3月3日,憑藉專家團隊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精湛的技術,在神經電生理監測和顯微鏡等先進設備的精準定位下,劉昊寧的手術順利完成。
術后,經過精心的護理和康復,劉昊寧左側肢體痙攣的狀態得到明顯緩解,肢體也不再僵硬了。“現在手可以舉起來了,也可以抓東西,比之前靈活多了!”看著還沒拆線就迫不及待想要回家上學的劉昊寧,醫務人員也為之高興!“後期配合科學的康復訓練,孩子的肢體功能會恢復得越來越好!”出院前,苗幸偉主任特意叮囑父母日常生活要堅持康復訓練,以便鞏固肢體功能康復效果,提高孩子的生活品質。
專家提醒:因先天性或後天性腦損害導致的偏癱肢體高痙攣狀態,如在常規康復治療下肢體高肌張力狀態仍不能改善,可考慮選擇適當的外科手段來降低肌張力,解除痙攣,改善肢體功能,提高生活品質。
來源:都市時報
全媒體記者:伏秀麗
編輯:馮顏
審核:王海濤
二審:鍾玲
終審:付曉海
【來源:都市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