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有些孩子不管幹什麼都自信滿滿,哪怕失敗了也毫不氣餒,我們當父母的會格外羨慕這種孩子。
她問,“我要是考不過怎麼辦?”,老母親安慰了好久,才讓她放下膽怯,開始投入練習。
與她相反,她的聲樂搭檔,5歲的琪琪,接到這個通知時卻顯得格外興奮,一直在詢問老師具體考試時間。
直到翻看心理學書籍才發現:父母的語言中藏著孩子的性格。
一些對我們大人而言無關痛癢的話,對孩子的殺傷力其實非常大。孩子由於年齡小,對自我的認知不牢固,內心敏感的孩子很容易把父母批評時的氣話當真。
總結整理了以下5句話,哪怕我們再生氣也要對孩子“嘴下留情”,否則孩子會越長大越自卑。
“我再也不管你了,你愛咋滴咋滴”
雖然嘴上說再也不管了,但下次吃飯慢還是會繼續批評。這種說到做不到的話會失去孩子的信任,讓孩子加深“大人總是出爾反爾”的印象。
除此以外這句話殺傷力很大,屬於冷暴力。言下之意,你要聽我的,否則我就切斷和你的連接,不管你了,你好自為之。
孩子天生就與父母有依戀關係,他們最害怕的事,就是被父母拋棄。哪怕只是心理層面上的拋棄,也會讓孩子很恐慌。
常說這句話,看似父母在退讓,實則在脅迫孩子。這句話會讓孩子感覺:父母的愛有條件,若滿足不了他們的條件,就不配得到愛。時間一長孩子自然就不敢表達真實想法,變得畏手畏腳。
“我說不行就不行”
我觀察過身邊的家長,很多父母會在生氣時無意中說出這句話。雖然我們可能是出於好意,比如説明孩子建立邊界感,但殊不知這句話往往適得其反。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句話,它的重點放在了“我”,“我說不行”所以才“不行”。這樣強勢的語言雖然讓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權威,但命令式語氣會限制孩子的自主能力,讓孩子變得不自信。
孩子2歲開始就有了自主意識,他們渴望表達自己的想法,但父母說“我說不行就不行”,其實是一種拒絕溝通的姿態,無論孩子有沒有道理,都毫無話語權。孩子的想法若長期不受認可,就會讓孩子因為爸媽的否定而變得自卑、怯懦。
類似的話還有“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也是以大人的身份剝奪孩子話語權。沒有任何理由,好像孩子就該閉嘴,該保持沉默,該沒有意見。
“獨斷專行”不是教育,懼怕不等於愛戴、信服。我們家長學會與孩子商量,聽孩子的建議,尊重孩子的選擇,鼓勵孩子做決策,孩子長大後才會更加獨立、自信。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孩子2~3歲會經歷第一個叛逆期,隨後還會經歷兒童叛逆期(7~9歲)和青春期叛逆期(12歲以後)。
孩子在叛逆期往往都是自我為中心,他們會通過一些誇張的行為吸引大人注意,但又不願意聽從家長指揮,格外渴望成為獨立的個體。所以這個階段孩子們往往都是反覆無常,搖擺不定。此時的他們,免不了被父母批評。
但現在才知道,這句話其實也算冷暴力範疇,它抹殺的是孩子正在冒頭的個性。我們當家長的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但誰又能保證自己說的就是百分百正確呢。
一味強調聽話,雖然會培養出一個“綿如羊”般乖巧的孩子,但這個時代若沒點個性反而會變成人人可欺的“老實人”,這又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對嗎?
“同樣是孩子,你怎麼就不如別人!”
先問螢幕前的你一個問題,你有沒有覺得自己總比不上別人??別人工作、待遇、存款都比你好,你總是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偷偷羨慕著別人。但你知道嗎?你的生活同樣也被別人羨慕著。
這就是無處不在的“比較之心”,它總是讓我們看到自己自卑的一面,忽視了我們也有閃亮點。
我們中國的父母,太善於在比較中打壓孩子的積極性。從小我們就被父母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別人家孩子考試第一名,別人家孩子年薪百萬,別人家孩子早早就結婚生子,我們無論怎麼做都不如別人。
我們忘了,人生路上跟別人比的意義遠不及跟自己比!成功不在於角色大小,來人間一趟,每天讓自己比昨天更豐富點,才是關鍵。
這種環境下長大的我們,無意識將“比較思維”延續了下去,用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於是孩子小時候我們會說:“你看,人家佳佳吃飯多快,你怎麼那麼慢!”,大一點我們則說:“人家小強,這次考試又是全級第一,再看看你這成績!”。
那些被比較長大的孩子,會變得不自信,做事沒有底氣,自尊心也會在父母無處不在的比較之下消失。時間久了,孩子很可能產生心理陰影,甚至心理缺陷。
教育家尹建莉曾說:成人在育兒時,之所以經常找不到合適的方法,使教育變成一種破壞性的行為,有兩個根本原因: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
大量的研究告訴我們,孩子們在執行功能方面尚未成熟,所以衝動、無序、情緒失調、冒險等問題不可避免。這導致父母與孩子間的談話通常演變為關於學習、朋友、習慣等的爭鬥。
要知道孩子的成長本就是一個犯錯、改錯無限重複的過程。與其一味地批評,不如以過來人的身份引導孩子如何避免,告訴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反而更容易讓孩子放下心防。
最後想說,父母的言語里真的藏著孩子的情緒,想要孩子情緒穩定,性格積極,上面這4句話一定要盡量少說。即使說了,也要告訴孩子批評並非你的本意, 告訴他之所以說是因為一時生氣。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