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為止,心腦血管疾病仍舊是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也是中老年人群最害怕的疾病之一。正因如此,很多人一上了年紀,就開始研究各種通血管的方法,生怕哪一天自己的血管就被堵了。可是,越怕什麼越來什麼,錯誤的方法非但起不到什麼效果,反而得不償失。
63歲的梁叔本來就是很惜命的一個人,退休之後也開始了自己的養生之路,把自己的積蓄和退休金幾乎全花在養生上面了,結果就在前段時間他卻突發腦梗住進了醫院,留下了偏癱的後遺症,現在生活還無法自理。梁叔怎麼也想不通,為了防止血管堵塞,自己幾乎把能做的都做了,為什麼血管說堵就堵了呢?
錯誤一:梁叔為了保護自己的血管,確實做了很多,卻一直沒有找到真正的養生之道。他早就有高血壓,卻沒有重視用藥的重要性,反倒是因為擔心藥物的副作用,遲遲不肯吃藥,選擇了一些保健品,甚至是偏方,結果血壓始終沒能控制好,這就無形中增加了他得腦梗的風險。相反,在飲食和生活方面,他卻並沒有太在意,依舊想吃什麼就吃什麼,覺得吃好了吃開心了,就是養生。
錯誤二:梁叔對西醫西藥一直都很有意見,得了高血壓不僅不吃藥,還不去看醫生,平時就是自己偶爾測量一下血壓,從沒有去醫院複查過。其實,就在他腦梗之前的幾個月前,他就有過小中風的徵兆,有一次騎自行車的時候就突然覺得左手握不住車把了,不過只是一過性的,他也沒有放在心上,之後好幾次他吃著飯突然筷子就掉了,這都沒能引起他的重視。即便老伴兒提醒讓他去醫院查一下,他還是堅決不去。
錯誤的養生之道,再加上對自身異常癥狀的疏忽大意,終究讓梁叔錯失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本來可以好好的生活,如今卻只能靠別人,再後悔也晚了。
一、血管是怎麼被堵塞的?
很多突發腦梗、心梗的人都想不明白,為什麼我的血管說堵就堵了呢?明明已經很小心了,為什麼還是沒能逃過一劫?血管到底是怎麼被堵塞的呢?
關於血管堵塞的原因也是很複雜的,從長期來說,那是年輕時埋下的禍根,從短期來說,那是很多疾病誘導下的必然。簡單來說,就是不良生活方式加疾病誘導的後果。
第一步: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
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飲食越來越豐富,出行越來越方便,體力勞動也逐漸向腦力勞動轉變,結果就是吃得好,動得少,體重越來越沉,血管越來越堵了。年輕的時候可能感覺不到,但其實血管里的脂質已經越積越多,這就是年輕時埋下的禍根。據研究發現,動脈粥樣硬化在青年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之後會越來越嚴重,越是不健康的生活,越會加速其發展,結果可想而知。
第二步: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等到年紀再大點,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已經形成,這時候再不注意,一些慢性病就找上門來了,什麼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這些都是加速斑塊進展的元兇,結果就是斑塊越長越大,血管越來越堵,直到哪一天血管徹底被堵住,腦梗、心梗等疾病也就發生了。
二、血管堵塞有哪些先兆表現?
冬天正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期,很多人都覺得血管堵塞很突然,但其實早有徵兆,只不過因為是一過性的,通常都不被重視,等到嚴重的時候,再行就醫,就已經晚了。
1. 手腳先知:手腳作為血液迴圈的末端,一旦血管堵塞,是最先能感知到異常的。因為血液迴圈不暢,到達不了四肢,就會出現手腳冰涼、麻木無力,甚至是腫脹、疼痛等表現。另外,大腦掌管著四肢的運動功能,一旦腦血管堵塞,也會導致運動障礙,最常見的就是肢體麻木無力,表現為持物掉落、間歇性跛行等。
2. 心慌胸悶:冠狀動脈堵塞也是很常見的,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就是心慌、胸悶、胸痛等,尤其在體力勞動後、情緒劇烈波動後、劇烈運動后等情況下發生,也稱為勞力性胸痛,這是冠心病的典型表現,若疼痛持續時間超過15分鐘,且反覆發作,需警惕心梗的可能。
3. 頭痛頭暈:頭痛頭暈是腦血管堵塞的表現,與腦供血不足有關,除此之外還會有言語不清、吐字困難、視物模糊、頻繁打哈欠、流口水、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這些都是腦供血不足的表現,莫名出現需重視。
三、預防血管堵塞,應該怎麼做?
1. 控制好三高:人上了年紀,血壓、血脂和血糖容易失控,而三高症正是導致血管堵塞的元兇。所以想要血管暢通,一定要控制好三高,一旦發現異常升高,就要及時就醫,必要時需終身服用藥物來控制,切忌拒絕用藥,擅自停葯。
2. 定期做檢查:三高血壓定期監測,血管病變也需定期檢查,尤其是本身就屬於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患者,務必堅持每年至少一次體檢,包括常規的血壓、血脂、血糖、肝腎功能等指標,以及心電圖、頸動脈彩超、腦部CT等心腦血管狀況的檢查,具體要做什麼檢查,可以諮詢醫生來選擇。
3. 管理好生活: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一定是保護心腦血管的基礎,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切忌再隨性而為,飲食上要管住嘴,遠離高鹽高脂高糖食物,多吃清淡的蔬菜、水果,吃飯七八分飽,定時定量;運動方面要養成好習慣,堅持每天半小時的有氧運動;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儘早把煙和酒戒了;緩解壓力,調節情緒,保持平和的心態;管理好體重等。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