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糾錯”到“賦能”: 如何做孩子的“成長型”父母?
更新于:2025-04-06 15:09:40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場景?:

孩子做完作業,興沖沖地拿給你看,你第一眼就盯著那個寫歪的字,“這個‘好’字寫得太難看了,下次要注意!”

孩子端著一杯水遞給你,結果你說:“怎麼端杯子都端不穩,小心灑了!”

生活中有一種父母,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不放過任何小事。不管是做作業時握筆的姿勢,還是餐桌上的飲食選擇,他們似乎總能找到孩子的“問題”,並進行糾正。

這些糾正不僅僅是善意的提醒,而往往帶有指責、批評甚至否定。

久而久之,孩子的心就像一扇門,被一次次關上了。他會覺得,自己的努力永遠得不到認可,乾脆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這樣就不會“挨批”了。

甚至越發焦慮、逆反、或者乾脆直接“擺爛”。

01“不斷糾錯”對孩子的影響

“糾錯型”父母總是以愛為名去約束和控制自己的孩子。

據心理學家調查:

在北京市某重點小學的心理健康普查中,68%的焦慮症學生家長存在過度糾錯行為。

這些家長像永不疲倦的質檢員,將孩子變成永遠"不合格"的殘次品。

01孩子依賴性強

頻繁的過度糾正,可能會讓孩子習慣於依賴父母的指導,缺乏獨立思考和決策的能力。

當父母過度干預孩子的選擇,甚至替他們做出決定時,孩子會逐漸失去自主性,習慣於等待他人的指令

這種依賴不僅限制了他們的成長空間,還可能讓他們在面對挑戰時感到無助和迷茫。長期缺乏獨立實踐的機會,孩子的自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難以得到有效培養。

02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當孩子在專注地做某件事情時,父母的頻繁糾正往往會打斷孩子的思維和行動,使孩子的注意力無法集中。

不僅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更會削弱親子之間的信任感。

孩子的專注力是學習和成長的重要能力,被頻繁打斷會影響其學習效率和創造力。

低效率的學習,根本無助於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專注力是一切學習的基礎”

專注力不足的孩子,往往會陷入苦於學習的惡性循環中因學習效率低、課堂吸收率差、回家作業完不成、成績不理想,父母就越發壓縮孩子的時間拿來彌補學習,孩子就越厭惡和逃避學習......

相關研究表明:兒童的注意力水準,與大腦中的額葉發育情況有著緊密的關係。

前額葉是我們的理性中樞,它更多地是負責掌管條理性、執行和協調,就是大腦的一些重要部位。它説明孩子學會計劃、思考、控制衝動行為,引導我們去拒絕種種誘惑。

前額葉擔任的是“導演”的角色,它在導演劇情。如果前額葉造成損害,那他的注意上就會出現一定的問題,不能集中注意力進行觀察和思考問題,更不能進行周密的邏輯推理,對突發事件束手無策,對事物總是健忘,行為反應遲緩,性格偏執、孤僻、情緒波動、喜怒無常。

而孩子的注意力是有大腦的生理基礎的。

孩子本身注意力會比大人差,但同時孩子的注意力是有可塑性的。比如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科學的訓練來促進孩子前額葉皮層的發育,以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我們可以考慮採用腦電生物反饋訓練。通過多點位精準的刺激大腦特定區域,對大腦的前額皮質進行科學、精確的鍛煉,使該區域的腦神經變得更加強壯、更加的發達 。從而來刺激腦神經,使大腦神經元增加,神經遞質傳遞效率增加,讓孩子更好的提升注意力。

03親子關係緊張

頻繁的糾正可能讓孩子感到不被理解,產生逆反心理,導致親子關係疏遠。

當父母總是急於指出孩子的錯誤,而忽視他們的努力和感受時,孩子容易產生挫敗感,認為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認可。

這種持續的否定會讓孩子逐漸失去自信,甚至對父母的建議產生抵觸情緒。

長此以往,親子之間的溝通會變得困難,孩子可能選擇封閉自己,不再願意與父母分享內心的想法。

02做“成長型”父母

適度的糾錯是必要的,但過度干預會讓孩子喪失自信和自主能力。

與其追求完美無缺,不如給孩子留出成長的空間,包容他們的不足,肯定他們的嘗試與進步。

當父母減少控制,轉而以引導和支援的方式陪伴孩子時,他們才能真正展現自己的潛力,綻放獨特的創造力。

01學術會議“抓小放大”

做教育要學會抓小放大,多給孩子一些自由發揮的空間。

教育不是一味地灌輸知識,而是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力。

應關注孩子的興趣和特長,給予適當的引導和支援,而不是過度干預。

通過放手讓孩子自主探索,他們才能在實踐中學會解決問題,形成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個性,從而更好地適應未來的挑戰。

02學會閉嘴,給孩子多點包容心

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大概只有20%的錯誤是需要馬上改正,另外那80%的錯誤,是要在孩子的成長中慢慢學習的。

教育孩子一定要遵循——“5次認可肯定+1次批評糾正”的原則。

這樣,我們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才會真正有力量,孩子也才真正聽得進去,真正用心去改。否則,糾正太多,說教太多,孩子都麻木了,對我們的話“左耳進、右耳出”,根本起不到糾正的作用。

因此,我們需要保持耐心,適時放鬆要求,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在某些時刻,學術會議“適時沉默”,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探索和成長,往往比過度干預更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