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中,大多數行星類似於木星的氣態行星,而像地球這樣的岩石金屬星球並不多見。這是因為地球主要由重元素構成,而這些重元素是通過第一代恆星超新星爆發后產生的星雲形成的。例如,太陽便是在這樣的星雲中誕生,因此太陽內也含有重元素,這才使得地球等岩石金屬行星得以形成。
多數恆星系缺乏足夠的重元素,因此周圍的行星多為氣態行星。像太陽系這樣同時擁有四顆類地行星和數百顆岩石金屬衛星的恆星系在宇宙中是非常稀有的。然而,最近的天文學研究發現了一顆完全由鐵構成的行星,距離地球30光年的格利澤367b。雖然其品質僅是地球的一半,密度卻幾乎是地球的兩倍,這種密度顯然只有鐵能夠長期保持。更有趣的是,它的母恆星並非與太陽相似的黃矮星,而是一顆紅矮星,因此該行星繞恆星公轉一圈僅需7個小時。
按行星形成理論來看,宇宙中不該出現純鐵構成的星球,因為任何一顆行星內部在高溫高壓下都會形成熔融物質,冷卻後才能形成鐵鎳合金,不可能直接形成純鐵行星。因此,有些天文學家推測這可能是前一顆氣態巨行星的內核,因為正常岩石金屬行星不可能擁有如此之大的鐵核心。
若這一假設真實,則這顆被稱為塔哈伊的“太空鐵疙瘩”曾是一顆氣態巨行星的核心,通過長期的高溫高壓形成。後來,由於磁場消失或靠近恆星過近,它的外層大氣被恆星風逐漸剝離,最終只留下鐵質內核。
除了上述理論,還有可能它是一顆超級水星,即一種岩石金屬行星,其地幔層被剝離殆盡,從而密度更大的核心暴露為表層。太陽系中的水星也經歷過類似的演化過程,最初擁有更多地幔和地殼,但大部分已消失。
儘管這個鐵含量高達91%的行星上可能的生命存在形式似乎科幻,因為重元素豐富,它可能出現矽基生命或鐵基生命,甚至或許有發展成為機械生命的潛力。然而,現實中,這顆鐵行星更可能成為未來人類開發的物件,由於高純度金屬資源在太空中也極為珍稀,人類若能抵達此星,利用其豐富的鐵元素和其他金屬資源,可能實現諸多超級工程。
宇宙的廣袤無垠孕育了形形色色的星體,這種以鐵為主的星球或許只是眾多異乎尋常的新類型之一。未來,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我們或許還能發現更多令人驚歎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