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外星生命的想像,常常不自覺地投射了人類自身的影子,從《星際迷航》的克林貢人到各種外星人綁架故事里的小灰人,莫不如此。這不禁讓人思考:如果真的發現了地外智慧生命,它們究竟有多大可能與我們相似?
生命演化之路漫長而複雜,在另一個星球上經歷了億萬年獨立演化的生物,似乎不太可能與人類形貌一致。正如SETI研究所的資深天文學家Seth Shostak所言:“它們為何要長得像我們?除了類人猿,地球上也沒有其他生物與我們如此相像。”
然而,一些研究者認為,或許存在某種“最優設計”,使得智慧生物在外形上趨同。例如,為了使用工具,我們進化出了四肢和手指;為了建立社會,我們進化成了雙足行走。 這種“最優設計”或許也適用於其他星球的智慧生命。
眾所周知,生命的繁衍生息離不開水。因此,目前對外星生命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尋找水的蹤跡。這意味著,外星生命誕生的環境可能與地球早期環境類似。 在通往智慧的道路上,它們或許也會受到類似的生態壓力,最終演化出與人類相似的形態——軀幹、四肢、頭部等等。 正如劍橋大學的西蒙·康威·莫裡斯教授所言,生命演化的可能性是有限的。
不過,地球生命的多樣性也提醒我們,演化的路徑充滿偶然性。 一些學者認為,人類的出現有很大的偶然因素。 已故的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家斯蒂芬·傑伊·古爾德就曾質疑,如果地球生命“重啟”一次,人類是否還會出現。Shostak也認同這種觀點,他認為,如果以數量論英雄,昆蟲才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種。 或許,外星智慧會以我們難以想像的方式存在,例如像蜜蜂或螞蟻一樣,依靠“群體智慧”生存。
還有一種更大膽的設想:外星智慧生命有意讓自己看起來像人類。 就像《星際迷航:下一代》中描述的那樣,一個古老的外星種族在宇宙中播撒了生命的種子,最終演化出了與他們相似的智慧生物。 如果我們真是他們的後裔,那麼外星人長得像我們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其他類人生物的可能性並非為零。Shostak指出,僅在銀河系中,就有數十億顆行星與地球溫度相近。 即便智慧生命極其稀有,在如此龐大的基數下,也可能存在其他類人生物。
一些研究者認為,人工智慧很可能取代脆弱的生物體,成為未來智慧生命的主流形式。 或許,擁有意識且近乎不朽的機器人,才是未來宇宙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