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朋友越來越少,可能是你在悄悄變好
更新于:2025-03-26 07:42:32

你是否也曾經有過那麼一個階段,因為身邊的朋友陸續開而感到迷惘、困擾,甚至開始懷疑自己。

其實,大可不必,這正說明你在悄悄變好。

一如羅翔教授所說:你越往上走,朋友就越少,因為往上走的人永遠是少數。

虎狼獨行,牛羊成群。

孤獨,是強者的必經之路。

01

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人,怕被孤立,怕被排斥,違心地擠進那些自己並不喜歡的圈子,說著彆扭的話,做著彆扭的自己,試圖通過迎合別人換取廉價的友誼。

還有一些人,錯誤地秉持著“朋友多了路好走”的觀念,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到了鑽營人際關係上,每天長袖善舞、八面玲瓏,總以為在推杯換盞中就能把人脈搞定了。

但沒有價值的強融,不僅不會讓你贏得認可、收穫人脈,還會耗盡你的心力。

委屈求全換不來真正的朋友,人生也從來不以朋友多寡論成敗。

一個人的覺醒,就是從主動遠離低級社交開始。

作家李尚龍在書中講過,在一開始工作的時候,為了儘快融入小群體,他每天熱衷於參加一些沒有營養的聚會,在酒桌上聽著他們浮誇地談論今天買的衣服,花了多少錢。

看著他們噴著酒氣炫耀自己的光輝事蹟,又認識哪些大老闆,有時候他也會跟著他們起哄說著葷段子,醉生夢死。

曾有那麼一個片刻,他覺得自己擁有了很多朋友。

直到有一天,他喝得爛醉,半夜醒來,頭疼欲裂,望著漆黑的天花板,他突然覺得空虛無比。

桌子上那摞承載著自己夢想的手稿,這三年裡似乎沒有動一個字,已落滿了塵埃。

他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樣了。

從那之後,他再也沒有參加過一次沒意義的聚會,把精力都放在了讀書、寫作,成長自己上。

當遠離了人群,那些久違的感動反而回來了。

很快,他的書問世了,受到很多書迷的追捧與喜愛。

他感歎道,朋友少了,自己竟變好了。

馬德說:一個人的靈魂,只有在獨處中,才能洞見自身的澄澈與明亮,盛享生命的葳蕤與蓬勃。

遠離浮華喧囂,你才能聽到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不再醉心於呼朋引伴,你才會有更多的時間專注自己熱愛的事情。

2012年,建築學家王澍榮獲世界建築界的最高獎“普利茲克獎”。

談到成功的秘訣,王澍說:

“我得謝謝那些年的孤獨時光。小時候我因為孤獨,所以愛上了畫畫。工作后因為獨處,能夠靜下心來思考,很多設計靈感都源於那個時期。”

孤獨,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

所以,別再迷戀那些虛假的關係,更不必在意別人的目光。

剔除無效社交,把時間和精力放到成長自己身上,蛻變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02

前段時間,多年未見的發小來電話,說週末要來我在的城市玩玩,順便聚個餐。

我內心激動不已,曾經一起上學、一起打鬧、一起奮戰的一幕幕往事湧上心頭,只等著見面時一吐為快。

然而,見面后的場景卻是始料未及。

餐桌上氣氛尷尬不已,一個談詩和遠方,一個只談錢和名牌。

一個談外面的風土人情和有趣的事,一個只懂孩子和家務。

當得知工作之餘,我都在讀書寫作時,她更是哂笑道,“你上學還沒讀夠啊。”

儘管兩人努力去尋找共同話題,可每次都徒勞無功,我腦海中憂傷地湧出一個聲音:我們走散了。

把她送走之後,我難過了許久。

直到最近讀到郭春林老師的一句話,才得以釋懷。

有讀者問他,為什麼自己明明變得更好了,朋友卻越來越少了。

他解釋道:這很正常啊,就像跑步,你跑得快了,曾經的同路人自然就會被甩在身後。

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同時也是圈子更新的過程。

兩人步調不一致,註定漸行漸遠。

所以,很多時候,你與你朋友的走散,不是你不夠好,而是因為你們不再屬於同一圈層。

歷史上,管寧和華歆曾是同窗好友,關係緊密。

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兩人的分歧逐漸顯現。

管寧為人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聖賢之道。

華歆卻沉迷於世俗名利,逐漸背離初心。

一次在田間耕作時,他倆意外發現了一塊金子,管寧無動於衷,華歆卻快速撿起並揣進了兜。

還有一次,他們一同讀書時,窗外一架華麗的馬車經過,華歆立馬離開放下書去看熱鬧,而管寧卻不為所動。

這兩件事後,管寧毅然割斷了席子和華歆分開來坐,說:“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這就是著名的“分座遣散費”。

有一句話說得好:成長,就是不斷地告別。

我們這一生,就是不斷失去,不斷得到的過程。逐漸篩掉那些不再同頻的人,再次遇到自己新的志同道合者。

同頻才能共振,同向才能同行。

更何況,還有一個詞叫——曲高和寡。

通往成功的路,註定是孤獨的。

所以,當你發現自己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時,不必煩擾、不必失落,這或許意味著你正在進入高配的人生。

03

作家蘇岑說: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裡,他們只會把你的生命攪擾得擁擠不堪。

就像一棵大樹,如果旁支過多,就會分散樹木的能量,使得主幹無法集中力量向上生長。

只有修剪掉多餘的枝枝蔓蔓,它才能有足夠的養分供養自己,長成參天大樹。

你會發現,越是優秀的人,往往圈子越乾淨。

在鳳凰衛視當了19年的著名主持人竇文濤,認識的人遍佈商界、學界和政界,各色名流。

在外人看來,毋庸置疑,他肯定有一個特別龐大的人際圈子。

然而事實上卻是,他幾乎一個朋友也沒有。

除了工作,他從不參加各種酒場,有人約他吃飯、聚會,他也一概婉拒。

他說,研究節目的時間還不夠,還哪有時間打理關係。

但凡有一點空餘時間,他都用在關注每一位嘉賓、打磨自己的專業能力上。

也正是如此,他捧回了一尊尊重量級獎盃,“中國新聞一等獎”、“全國十佳主持人”等,在主持界長盛不衰。

圈子變小了,不是你變得高冷了,而是更加清醒了。

朋友變少了,不是你被孤立了,反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

文學巨匠錢鐘書就是這樣一位“高冷又可愛”的人。

朋友要給他過生日,問他生日哪一天,他回答永遠是“還沒有到那一天啦”。

有人專門來給他拜年,他直接把人擋在門外,在門縫裡喊道:“謝謝!謝謝!我很忙,請回吧。”

最有意思的,一位讀過他著作的外國女士打電話想見他。

他幽默地回道:“如果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一定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呢?”

在他的看來,與其與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說些不痛不癢的話,永遠不如多讀一會兒書,多寫一段文字,多陪一會兒家人。

生活的智慧,就是過濾掉那些不重要的雜質,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

把時間花在哪兒,成功之花才會開在哪兒。

真正的聰明人,都在主動給圈子做減法。

賈平凹在《自在獨行》中說:和朋友走散,其實是一件好事。

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交往;不是所有的局,都值得參加。

當你專注於自己的目標,找回生活的重心,你就會發現自己在孤獨中不斷升值,變得更加充實和強大。

所以,不要害怕孤獨,它是你人生晉級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