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的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呢?
如果滿分是100分的話,那麼50%是來自童年,40%來自自我實現,10%則來自愛情。
孩子的童年快樂指數,將會影響他一生的幸福感。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孩子是幸福的一代。
其實,他們也是辛苦的一代。
幸福在於生活便利、資源豐富;辛苦則因競爭激烈、考試不斷,就連短短的課間十分鐘都要被擠壓的寥寥無幾。
如果去問孩子是否快樂不快樂,從他們的臉上就能看到問題的答案。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寫到:“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一個兒童的樣子。
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
教育就像皮筋,拉的越緊,越容易斷。
有時候,適當的松一松皮筋,孩子反而能收穫更大的驚喜。
01允許學習不那麼“滿”
現如今,孩子們人均幾個補習班。
但是從實際數據來看,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通過補習班得到飛躍式的提升。
孩子家長疲憊不說,甚至帶來的結果還會適得其反,加重了孩子的厭學情緒。
有句古話是這麼說的:“水滿則溢。”
補習的關鍵不在於數量,在於品質。
要想孩子成績得到真正的提高,補習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學習基礎以及學習效率。
專注力,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專注力越好,學習效率越高,學習成績也越好。
不管看了多少“學霸養成帖”,最終都能發現:這些學霸的身上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共同點,那就是超強專注。
曾經清華大學教授寧向東也說過:
“專注力強的人,會專注於做喜歡的某件事,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有未來,而那些能夠達到長期主義的人,那就是擁有了專注力和持續性。”
孩子的專注力主要和大腦額葉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前額葉與丘腦背內側核共同構成覺察系統,是精神活動的最主要場所。
額葉的功能是交換產出樣本,通過聯結路徑點亮丘覺產出意識。前額葉與丘腦背內側核通過聯絡纖維建立聯結路徑,樣本就是通過聯結路徑點亮丘覺的。
前額葉是我們的理性中樞,它更多地是負責掌管條理性、執行和協調,就是大腦的一些重要部位。
它説明孩子學會計劃、思考、控制衝動行為,引導我們去拒絕種種誘惑。
前額葉擔任的是“導演”的角色,它在導演劇情。如果前額葉造成損害,那他的注意上就會出現一定的問題,不能集中注意力進行觀察和思考問題,更不能進行周密的邏輯推理,對突發事件束手無策,對事物總是健忘,行為反應遲緩,性格偏執、孤僻、情緒波動、喜怒無常。
想要説明孩子提升學習專注力,提高學習效率,我們可以藉助腦電生物反饋技術來達成。
根據孩子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個人化的提升訓練方案,通過專業儀器,對孩子訓練過程中的用腦狀態進行實時的反饋,將我們看不到的生物活動通過精準的數據來展示,採用多方位訓練模式,對孩子相關腦區進行針對性訓練,提升大腦前額葉皮層的監控能力。
根據孩子實際需求情況,對大腦相關腦區進行針對性鍛煉。多點位訓練模式可以讓大腦整體連接得到更為全面的發展。
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自主調控學習狀態,能更加有條不紊的把控時間和學習任務,養成高效學習好習慣。
02允許一些無用的“愛好”
《幽夢影》一書中曾寫到:
“花不可以無蝶,山不可以無泉,石不可以無苔,水不可以無藻,人不可以無癖。”
人這一生,有個愛好是非常重要的,它能給人帶來力量感。
熱愛會給孩子帶來堅持的毅力與勇氣。
當孩子投入自己熱愛的事情時,他們不僅會享受快樂,還會充滿對自我的肯定。
因為他們知道如何去努力,如何去達到目標,並且也不會輕易放棄。
只有足夠的熱愛,才有足夠強大的心態去克服困難,將別人眼中的“咬牙堅持”變成“快樂堅持”。
跳水冠軍全紅嬋的教練在採訪中說過:
“每次新動作,她總是第一個做,訓練結束后,自己給自己加練。”
如果說只是為了拿冠軍,那是不太可能的,從她的笑容、話語中可以看出,她對於跳水是真正的熱愛。”
有研究表明:
進入小學階段以後,除了學科知識以外,畫畫、手工等技能,會説明孩子提升觀察、想像、審美等各方面的能力。
很多看似“無用”的愛好,都是壓力釋放的源泉。
一個孩子感興趣的愛好,不僅能夠説明孩子在繁重的課外得到調劑,更能培養孩子多元化的技能,適應未來的發展。
縱觀整個科學史,大多數被證明對人類有益的發現都來源於無用的興趣。
從伽利略、培根和牛頓的時代開始,看似沒用的興趣愛好就是驅動現代發展的一個典型特徵。
在整個人類發展史上,強烈的愛好是不可阻擋的,越少偏向實際的考量,這些看似沒有的愛好就越有可能為人類福祉做貢獻。
03允許每一次的“嘗試”
美國電氣公司CEO傑克·韋爾奇小時候因為口吃而有點自卑。
但是媽媽卻告訴他:
“說話磕巴是因為你的嘴跟不上你聰明的大腦,嘗試用你的智慧去做些什麼。”
正是因為媽媽的鼓勵,他才得以在後續的道路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培養孩子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允許他大膽的去嘗試。
成年人的歷練與經驗,也是在形形色色的事項中所磨礪出來的,只有經歷了各種嘗試,才能對日常中的事件輕車熟路。
孩子只有在大胆的嘗試之後,才能真正的學會去觀察、操作、體驗、復盤,他才會從中去做到學習和成長。
莎士比亞曾說:
本來無望的事,大膽嘗試,往往能成功。
成功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從一次次的嘗試中獲得的。
只有真真切切的去體驗了,去感受了,面對未知的事物時,也能學會用以往的經驗思路去解決。
對孩子而言,嘗試不僅是一次歷練,更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只有勇於嘗試,孩子才會更清楚萬事萬物的本質,也能更快摸索出社會的適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