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直覺猜猜,下面兩個孩子,哪個智商更高、更聰明?
第一個孩子:性格乖巧活潑,能說會道,與人交流落落大方,課堂上積極發言,小嘴叭叭讲個不停……
第二個孩子:愛發呆、愛搞破壞、愛亂寫亂畫,性格倔強,聽不進去旁人的話,家裡的東西總被他弄得亂七八糟……
乍一看,你可能會覺得,第二個孩子不如第一個孩子,透著股聰明伶俐勁兒,所以順理成章地把 “高智商” 標籤貼給了第一個孩子。
然而,哈佛大學一系列關於“高智商人群”的調查研究卻發現,第一類孩子的智商並不一定比第二類高。
因為古今中外,很多高智商天才,小時候都有一些特殊的“小怪癖”。
有的孩子經常“呆愣愣地走神”,比如,吃著吃著飯,忽然眼神失焦望向遠方,任你怎麼喊他,都沒有反應。
對於這種行為,有些父母認為這是一種不好的習慣,是心不在焉、專注力差的表現,甚至忍不住斥責、糾正孩子。
卻不知,很多權威機構的研究都一致認為“發呆”是一種高智商的表現。
比如,哈佛醫學院教授團隊對大腦視覺皮層6900個神經元,進行了多日的記錄,結果發現,過往經歷所產生的刺激會留在大腦中,當孩子發呆、小憩或者做白日夢時,這些刺激會重新出現在大腦中,進而再次對大腦進行塑造。
不聽從父母的安排、對父母的指令充耳不聞、做某些事的時候,即使遇到很多困難,也不願意改變方法,一直嘗試自己認定的方式,哪怕效率很低……
家有如此孩子,很多父母都特別發愁,認為他們是故意和大人作對,性格太“倔”,總盼著能儘快改變他們,讓其變得溫順乖巧。
卻不知,這種“倔”,也有可能是智商高的表現。
哈佛大學神經學教授指出,高智商的孩子認知世界的模式與普通人不同,解決問題的方式往往也也與普通孩子不一樣。
這一點,在很多高智商人群身上都有印證,就像患上漸凍症的霍金,不僅不願被看作殘疾人,甚至不願使用輪椅。
據媒體報導,霍金在成名后更是逐漸變得驕傲和難以相處,比如,他與前妻簡雖然育有三個子女,但最終還是以離婚告終。
這看似乖張、“不合群” 的種種行為背後,實則是高智商者獨特行事邏輯與別樣處世姿態的表現。
1996年,美國心理學家伊萊恩·阿倫在她的著作《高敏感人》一書中,首次提出了“高敏感人群”這一概念,並設計了一系列問題來判斷一個人是否為高敏感類型。
那些動不動就哭鼻子,容易被他人的情緒影響,需要長時間來適應新環境或者陌生人,對刺激的反應更為強烈的孩子,往往就是“高敏感小孩”。
對於這類孩子,不明所以的父母,往往會覺得他們太過 “脆弱”或“矯情”,甚至還常常誤將這些孩子的細膩感知,當作性格缺陷強行去糾正,盼著他們能像別的孩子那般皮實抗造。
殊不知哈佛的研究人員發現,高敏感的人往往智商也很高,比如,在《最強大腦》節目中有極佳表現的“水哥”王昱珩,打小就有社交障礙,無法和人建立親密關係,對言語交流也有障礙,還害怕各種聲音,是典型的高敏感人群。
教育學家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難帶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孩子聰明的體現。”
這句話,不僅驗證了前文哈佛的研究,還指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智商高的孩子,往往因為思維更活躍,且善於動手,有創新力,而更難帶。
家有高智商小孩太難帶,父母該怎麼辦?以下是一些建議,可幫家長更好地應對這類孩子的挑戰:
古今中外,很多名人小的時候,都有這樣那樣的“小怪癖”。比如,愛因斯坦小時候不僅愛發呆,還特別不喜歡穿襪子。
對於愛因斯坦的種種怪癖,他的父母不僅沒有強制糾正或者指責,而是選擇了包容與理解。
作為父母,我們要明白,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興趣和性格特點,智商高的孩子更是如此。
傳統的教育方式只會磨滅他們閃耀的個性,唯有理解、包容和尊重,才可助力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
耶魯大學兒童研究中心指出,有效的溝通與情感支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
高智商的孩子往往有自己獨特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就像蘋果公司的創始人賈伯斯,小時候經常會把髮卡塞到電源插座里,還經常跑到醫院去嘗殺蟲劑的味道。
如果父母不懂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就很容易將孩子以上行為簡單的歸結為故意調皮搗蛋、不求上進,從而對他進行責罰。
賈伯斯的父母則不然,他們深知孩子這些看似古怪的行為,其實是因為對某一領域的強烈興趣,通過有效的溝通,可以更好的瞭解孩子的需求,為其提供相應的資源,如書籍和實驗器材等,助力孩子在感興趣的領域深耕細作、大放異彩。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 “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高智商的孩子,在具有超出常人的智力和學習能力的同時,也面臨著眾多的挑戰。
比如高智商的孩子,往往對自己的觀點非常堅持,難以被說服;再比如,他們往往更情緒化,不易與同齡人建立聯繫;還有就是家長和教育者對他們過高的期望等等。
相比普通孩子,高智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更需要一個為他們的堅持提供包容,為他們的情緒提供疏解,為他們的壓力提供釋放的豐富多元的成長環境。
因為這樣的環境才能將高智商孩子的劣勢化為優勢,助力他們蛻變成長。
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曾說:只有3%的兒童是超常兒童,作為父母,不能以對待普通兒童的方式對待超常兒童,因為超常兒童具有獨特的認知和學習特點,需要特殊的教育方法和環境來充分發展他們的潛能。
所以,作為父母,如果你發現孩子有以上3個小怪癖,就不要簡單粗暴的給孩子貼上“調皮、搗蛋、不聽話”,甚至“笨、呆”的標籤。
而應該積極的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在弄清楚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的基礎上,給孩子提供更適合他們的教育方法和環境,幫助他們最大化地發揮自身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