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對“心慌”這一感覺並不陌生,無論是自己或是周圍的人都或多或少地經歷過這種情況。
不論是在工作、日常生活還是運動之後,"心慌"都可能毫無預警地突然襲來,帶來一種不安的感覺。這種感覺就像是心臟在胸腔內異常劇烈地跳動著,每一次的心跳都能感受到強烈的震動。這不僅讓人感到身體上的不適,同時也可能引發焦慮和擔憂。
那麼,究竟什麼是“心慌”?是什麼導致了我們體驗到“心慌”?面對“心慌”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使用可能會引起版權糾紛。
所謂的“心慌”又是什麼呢?
“心慌”也被稱為心悸,是一種使人感覺到心跳異常的主觀體驗。你可能會感覺自己的心臟在胸腔里強烈跳動,甚至能清楚地感受到每一次心跳的節奏。通常情況下,心臟是以平穩且規律的速度跳動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心跳會突然變快、變慢、漏拍或者強度增強,這就會讓人感到不舒服和緊張。
這種感覺的產生是因為心臟傳入神經將連續的心跳資訊傳遞到大腦中,大腦中的特定區域,例如右島葉、扣帶皮層、體感運動以及體感皮層等處理這些資訊后通過抑制或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形成心跳感知。
參考資料[1]:針對心臟內感受/心悸確定的擬議通路
但“心慌”並不是一個具體的疾病,而是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既可以出現在健康的人體上,也可能是某些潛在疾病的標誌。
什麼因素會讓你感到“心慌”呢?
導致“心慌”的原因複雜多樣,既包括生理性因素,也包括病理性因素。
1.生理性因素導致的“心慌”,通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和情緒波動緊密相關。例如,劇烈運動之後,心臟需要加快血液迴圈以適應身體的需求,心跳自然會加速。情緒的波動也是一個關鍵因素,無論是緊張、焦慮、興奮還是恐懼,都會引發腎上腺素的增加,進而使心跳加速。此外,攝入咖啡因、酒精或尼古丁等刺激物也會使心跳加速,產生“心慌”的感覺。
2.除了上述幾種情況,頻繁出現“心慌”還可能涉及到各種潛在的健康問題,可以大致分為五大類:心律失常、結構性心臟病、心身疾病、全身性疾病以及藥物的影響。
整理自參考資料[2]
“心慌”時該如何處理?
當“心慌”突然來襲時,首先要保持冷靜,避免過度恐慌。因為“心慌”的原因多種多樣,大部分情況下並非嚴重的健康問題。我們只需採取適當的措施進行應對。
1. 當感到“心慌”時,盡量放鬆自己,避開或停止可能導致心慌的因素,如劇烈運動、酒精和咖啡。
2. 如果經常出現“心慌”,建議記錄下每次發作的情況,包括發作的時間、持續的時間、誘因以及伴隨的癥狀。這些記錄有助於醫生更好地瞭解你的情況,並制定準確的診斷和治療計劃。
3. 一般而言,偶爾發作、每次持續時間僅有數秒的心悸,不需要過於擔心。但如果患者本身有心臟病史、心悸持續時間較長、靜止心率過高等情況,應立即尋求醫療説明。
4. 如果心悸伴隨著胸痛、胸悶、手臂、脖子、上背部疼痛、嚴重呼吸困難、頭暈或冷汗等癥狀,應立刻就醫。
雖然“心慌”很常見,但並不可怕。通過正確的自我調節、症狀記錄、尋求醫療説明和預防措施,我們可以有效應對心慌,維持健康的生活狀態。記住,保持冷靜和樂觀的心態是應對心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