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最大的內耗:不被允許生氣
更新于:2025-03-26 06:43:18

本文轉自:大連晚報

湖南有個小孩寫過這樣一首詩:“我生氣了,大家都告訴我,好孩子不該這樣。”

孩子的憤怒,大人往往執著於制止。其實,每個人都要有時間讓情緒平靜下來,孩子也一樣。只有親身體會各種情緒,才能更深刻地認識情緒、學會調節情緒。

我們要允許孩子心情不好。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貝姬·甘迺迪在《看見孩子》也曾說:“透過發脾氣的表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痛苦持續蓄積的孩子,其中有沮喪、失望、嫉妒、悲傷或憤怒。”

想讓孩子學會好好發脾氣,大人要先懂得接受孩子負面情緒存在,讓孩子明白:“你有生氣、憤怒的權利,它不過是眾多情緒中的一種,爸爸媽媽不僅不會因此指責你,而且就在這兒陪伴你。”你可以抱著孩子,拍拍他的背,讓他的情緒“飛”一會;你也可以坐在他旁邊,陪伴他,陪他默默地哭泣;對情緒激動的孩子,不妨抱著他到安靜的環境里待一會兒……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能做的只有耐心一點,再耐心一點。在你的態度里,孩子覺得自己被看到了,被理解了,才會平靜下來。

在生氣的時候,孩子接通的是“原始腦”,他們的選擇只有“戰”(爭奪權力)或者是“逃”(後撤,並且無法溝通)。換句話說,孩子發脾氣時,不必驚慌著急,不要急著說道理。讓孩子冷靜下來,直到能夠用理性大腦來思考時再解決問題才有意義。

這個時間,我們先去回應孩子的情緒,看見孩子發脾氣背後的原因,說出孩子未能說出口的需求,比如:“你想今天在外面多玩一會”“你想晚一點再上床睡覺”“你希望這件事自己做決定”,緊接著,描述他的感受:“爸爸不給你買玩具,你很生氣,很難過”“我想你一定很懊惱”……當我們使用大量的情感語言來回應他,不但有利於孩子平復心情,還能説明孩子認識各種各樣的情緒。

當孩子從情緒漩渦中平靜下來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下次你如果覺得委屈了,你要告訴爸爸媽媽,不然爸爸媽媽不知道你到底想要什麼。”想要什麼、想做什麼、為什麼一定要這個……這些需求和感受如何表達,需要父母慢慢去教孩子。

我們平時可以教孩子用合理的方式發洩自己的情緒,比如讓自己平靜下來的技巧:深呼吸可以有效調節我們的情緒,音樂和畫畫也能夠幫助我們放鬆。想要發洩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教孩子幾個“妙招”:捶打枕頭;讓孩子把生氣的事寫在紙上,然後撕掉;去一個空曠的地方大聲喊出自己的心聲;出門運動,跑一跑、跳一跳,揮灑汗水……文 錢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