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思維具體指的是什麼,職場新人應如何避免這些思維陷阱?
更新于:2025-03-26 06:40:44

學生思維就是在校學生的思維模式,是在學術環境中形成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

在校學生有什麼樣的思維模式?

1、考試思維:學習方式是以考試和評價為導向的。

2、個人英雄主義思維:習慣於單打獨鬥,不習慣團隊作戰。

3、被動思維:缺乏主動性,依賴於領導安排工作。

4、完美主義思維:過於重視過程,追求完美主義,忽視先完成的重要性。

5、應該思維:喜歡講“應該”,卻容易忽視“事實”。

而在實際的工作中,可以說是沒有考試,但是時時處處都是考試,樣樣件件都有評價,工作也必須要團隊合作,主動尋找可以做的事情,而不僅僅依賴於領導的安排,過程雖然重要,但是完成更加重要,工作不是講應該怎麼樣,而是事實如何。

很多剛剛走出學校的新人,覺得自己滿腹經綸,有很多知識和能力可以發揮,但其實不過就是還沉浸在學校里取得的成就和輝煌之中,思維還是學生思維,一遇到工作中的難題,就會原形畢露。

比如我的老婆,到現在了,還是堅持著“應該”思維,她認為自己工作應該努力,所以別人也就應該努力,她自己能夠做到條理清楚,別人也就應該做到……

結果,吃了很多苦頭,經常被胡攪蠻纏的下屬氣得肚子疼,卻又無可奈何。

而這一切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她上學時間太長,被保護得太好,學生思維的殘留太多太多。即便是被工作錘鍊打熬了十幾年,依舊還能看到她學生的樣子。

有些時候我會覺得幸好她是在國企上班,如果是在私企,日子一定更不好過。

而網上流傳很廣的那個北大畢業生給提意見,卻被任老總批示“有病治病,沒病辭退”的故事,也說明了學生思維其實對於職場並沒有什麼好處。

雖然我們是從學生走過來的,但是卻不代表學生時代的思維模式可以適應職場,甚至有一些學生時期的思維是對職場有害無益的。

而事實上,學生思維,並不是我們正常的思維模式,本身集體性質的教育就是違背人類自由發展的,所以集體性質的教育所產生的很多思維模式都是違背人類生活的,一旦離開教育環境,進入了真正的生活工作環境里,那些思維模式就必須要儘快清除掉,否則就會成為扯後腿的累贅。

教育,是為了讓人快速獲得足夠層次、深度和數量的有體系的知識和資訊的,是為了工作準備的,但卻不是唯一的準備。

但是因為上學、工作連在了一起,就有人下意識的認為上學就是為了工作的唯一準備,其實這是很荒謬的想法。

受教育上學是為了工作做準備,但是想要在工作中做出成就來,還需要很多東西,而那些上學的時候是不教的,甚至與上學的時候教的東西是相悖的。

比如上面羅列的五個思維模式,都是對工作弊大於利的,需要儘快消除掉,而這個,上學的時候是沒人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