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資深金融人的職業生涯感悟:放下面子才能成長
更新于:2025-03-26 06:38:20

很多認識我的人,都能感受到我在不斷成長,有人會好奇的詢問其中秘訣。腦中馬上想到了最為關鍵的一條,那就是咱在某種程度上做到了 “不要臉”。或許聽上去有些不上檯面,但這的確是我的真心話。

這裡所說的“不要臉”,並不是指放棄尊嚴或道德原則,做出那些毫無底線或不顧及他人感受的行為。而是指面對所要實現的目標,能夠放下一些不必要的面子和顧慮,勇於嘗試突破自己。

當遇到自己不懂的事情時,咱能夠虛心向別人請教,不論對方是誰;在學習新技能時,會積極尋找機會在實踐中運用,不管一開始多麼笨拙可笑;討論問題時,願意貢獻自己的想法,儘管未必考慮的成熟周到。

恰恰是這樣不把面子當回事,讓自己從不同人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在實踐中鍛煉掌握到更多的技能,在討論交鋒中激發出了更多的思維火花。説明我持續提升,也擁有了更多的發展機會。

01 顧及面子的利弊

每當看到一些擁有極大潛力的同事,因礙於面子,不開口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去嘗試做自己尚不擅長的事情,就感到特別的可惜。這一切的根源是存在思維誤區,被過度的自尊阻止了前進的步伐。

顧及面子是人類在社會交往中為了維護自我形象、尊嚴和地位,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和行為傾向。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渴望被社會接納和認同。面子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聲譽和尊嚴。

要面子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自我保護機制,讓我們在社會群體中樹立起一個積極、正面的形象,以獲得他人的尊重、讚賞和社群歸屬感,避免尷尬或負面評價,保護自己的自尊心不受損害。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要維護自己、家庭和群體的面子,並成為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顧及面子是一項很重要的社交策略手段,幫助我們維護好人際關係,促進社交和諧。

要面子可以激發我們追求更高的成就和更好的自我形象。讓我們更加努力地學習、工作,以展現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更加認真地對待自己的職責和任務,表現出更強的責任心和擔當精神。

社交場合中,顧及面子可以促使我們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這種對自我行為的約束,有助於我們維護良好的自身形象,讓別人更加喜愛和信賴,從而建立起更好的人際交往氛圍與和諧的關係。

過度追求面子則會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導致我們忽視自身的實際能力和需求,陷入無休止的競爭和攀比之中。當面對失敗或責任時,選擇逃避或推卸。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或不足,讓事情變得更糟。

為了維護面子,有些人可能會選擇虛假表現,不僅損害了個人誠信,還可能對他人造成不良影響。要面子讓我們過於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評價,不敢嘗試新事物或冒險,限制了自我成長和發展。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周圍優秀的領導,他們大多很愛面子,可有時的所作所為卻顯得一點都不講究,似乎根本就不在乎面子。本質上是其明白面子的利弊,知道要努力發揮面子積極的一面,避免被面子消極的一面所影響。

他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認定採取相應的行動是必要的。或許暫時面子上會有些損失,但從長期來看,肯定會收穫到更多的面子。因此也就不會糾結,按照自己認為對的去做,完全忽略別人的議論和看法。

02 面子觀念的形成和改變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許多事情,從而感受和認識這個世界,逐漸形成了各自的世界觀,造就了我們不同的性格、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這其中就包括對於面子的信念,以及處理涉及面子問題的應對方式。

我大學畢業后,在銀行從事IT開發工作。一開始對銀行業務不熟悉,自認為本來就不是這個專業的,請教別人時,完全沒有心理障礙。IT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大家都不掌握,都要請教廠商,也同樣沒啥可顧慮的。

再就是遇到了特別好的領導,營造了開放學習的工作氛圍。誰有想法都可以提出來,說錯了也沒關係。領導經常還會從我不靠譜的言論中,找出閃光的部分,鼓勵我進一步思考,讓我有更多收穫。

由於總能從這樣的做法中獲益,得到了正向激勵。一來二去也就形成了不懂就問,想到就說,積極嘗試,有錯就認的處事風格。即便自己的職務有了變化,依舊沒把自己當回事,延續這樣的風格。

能夠有這樣的成長環境是比較幸運的。可有些人職業的起步階段就面臨極大的壓力,聽命於領導的細緻安排,養成了小心謹慎的做事風格。升職後,因沒有太多應對犯錯誤的經驗,也就承受不起任何對面子的損害。

很大程度上是過度解讀了別人的關注。其實別人並沒有那麼注意你,更不會有多大興趣評價你。每個人關注的只是他自己,包括關注別人怎麼看他自己。越認為別人會關注於你,那就越能找到別人關注你的證據。

有次刮臉的時候,不小心把嘴唇上邊割破了,血流不止。趕緊用創可貼止血。從鏡子中看到了自己日本鬼子的形象,感覺甚是難為情。出門總覺著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盯著自己,心裡特別彆扭。

忍不住總要把創可貼撕下來。可傷口好幾天都不癒合,只能換一張再貼上去。反覆多次,終於決定放棄,愛咋咋地,不管別人看不看了。之後幾天,竟然完全感覺不到周圍人對此的關注,甚至自己都忘記了。

有些人會因自己表現出來的無知而感到羞恥,小心翼翼隱藏自己,生怕被暴露。更願意展現自己優越的知識和技能,以為能夠保持自己的優勢地位。可在快速變化的當今世界,這顯然是徒勞的。

曾經的優勢,會在時代浪潮下變得過時。不去嘗試學習新東西,不努力成長進步就意味著要被淘汰,反而將來會更丟人。這要求我們從放下面子開始,開啟持續成長的進程。其實這本身就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不要期待一直保持完美的形象,沒有誰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不完美。世界本來就不完美,也沒有人在乎你是否完美,大家在乎的只是其自己。因此要允許自己呈現出不完美的一面,那是一種缺陷美。

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肯定出過各種洋相,也正因此而迅速成長。學習是通過試錯完成的,不可能一看就會。小時候我們沒有對於身份形象的包袱,也沒有誰會嘲笑一個學習中犯錯的孩子。

當我們成人了,特別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地位之後,會打造出專屬的人設形象。相比於繼續努力獲取尚未擁有的東西,更願意保護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過份顧及自己的人設,而忘記了還要繼續成長。

引發別人評論和嘲笑,是因為我們做出了與身份不相符的錯誤行為,讓別人有了優越感。人們不會對一個淘氣的孩子摔跤有什麼評論,認為這是成長中的正常現象。而一個衣著光鮮的專家摔倒了,則會引來哄堂大笑。

想要持續成長,就要在某些場景下,忽視自己打造的人設,選擇與當下相契合的身份角色,採用與之配套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框架。這樣就會讓人感覺很自然。比如在研討中放下專家的人設,讓自己成為一個學習探索者,所提出的大膽言論,也就不會引發別人的評價和嘲笑了。

03 走出放下面子的第一步

道理似乎挺簡單,可做起來並不那麼容易。一開始嘗試會覺著缺乏信心,總想準備好了再行動。可只在頭腦裡反覆演練,永遠不會取得經驗,更無法收穫信心。只有通過把一件件有挑戰的事情做成功,才能培養出強大的自信心。

為此必須鼓起行動的勇氣,讓自己擁有無知者無畏的精神。可以安慰自己:幹不好還幹不壞嗎?把犯錯當成學習的新機會。只有大膽去做,才能活出心裡所期待的樣子。否則永遠只會停留在想法階段,留下許多遺憾。

當自己猶豫時,可以問自己,所追求的目標究竟是什麼,實現該目標對自己意味著什麼,為此願意付出多大的代價,犧牲點面子會有什麼損失,如果勇敢往前走一步,結果會有什麼不同。

認識到了採取行動對自己的重要性,看清所付出的代價並不大,就會增加改變的動力。另外還要降低對自己的預期,不對結果抱過高希望。做好可能會出錯,以及別人指指點點的心理準備,減少給自己的壓力。

我們之所以勇氣不足,說到底是內心恐懼佔了上風,無法面對可能的不確定性。解決的方法是積極收集影響未來事件的資訊,對可能出現的情況有所認識和準備,把可能出現的尷尬風險降到最低。

可以提前設想一些方法,降低丟面子的風險。記得上大學時,我在女生面前總表現的很拘謹,不敢主動交流,怕被拒絕丟面子。一位同班同學則是其中高手,看上去他並不特別帥氣,可似乎可以跟每位女生愉快的聊天。

他向我介紹了其姐姐教的秘訣。想搭訕女生先不要急於說話,而是看著對方的眼睛,臉上保持微笑,觀察對方的反應。若其有意願,自然就會跟你聊,否則最多就是轉過臉去,那你也沒什麼損失。

這讓我很受教,找機會試了試,的確挺好使。後來只要想跟陌生人交流,都用這招,至少試錯成本很低。以此類推,其實很多我們因擔心丟面子,而不願意嘗試的事情,都可以藉助一些方法來降低丟面子的風險。

再就是行動前提前告知別人,自己現在扮演了不同的身份角色,可能會出錯。盡可能解釋你這麼做的原因,爭取大家的理解和支援。當你真出錯時,大家已經打了預防針,就不會有太大的反應,更多只是善意的微笑。

先找容易的事情上手,在小範圍內試錯,讓犯錯的影響降到最低。逐漸積累起信心后,再逐漸擴大試錯範圍。別人看到犯錯的你,也是看到了真實的你。真實自帶力量,會令人更加欽佩。

若出現了預想之外的糟糕情況,那就先欣然接受。可以自嘲一下,就能化解尷尬的局面。有趣的是,以我過往的經驗來看,往往糟糕情況並不那麼糟糕。勇於承認錯誤特別是積極採取措施彌補錯誤,反而能贏得別人更多的尊重。

有時候我們因為怕會影響到別人,顧及各自的面子,而無法採取行動。解決的方法就是努力做到心理學概念上的課題分離。就是分清楚什麼是別人的事,哪些是自己的事,確立起自我的邊界。只管負責做好自己的事情,把別人的事情留給別人去操心。

通過看這一行動的直接後果將由誰來承擔,確認這是誰的事情。基於各自的角色和職責,從整體利害得失上做出分析判斷。如果是你承擔後果,那就是你的事情,否則就是對方的事情。不是你不給面子,而是大家只能負責各自的課題。

當我們放下對面子的執著,就意味著掙脫掉阻礙我們前進的繩索。只要有所行動,並經常反思總結,您很快就會收穫積極正向的反饋。只要堅持下去,逐漸就會形成新習慣,您將為自己不斷的成長而自豪。

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看懂經濟 發表,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