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分析十大模型之八:決策模型
更新于:2025-03-26 07:34:34

在數據驅動的時代,決策模型成為了企業制勝的法寶。然而,面對複雜的商業環境,如何建立有效的決策模型,卻讓眾多數據分析師望而卻步。本文將帶你一探決策模型的奧秘,從基礎數據的採集到模型的建立與應用,為你揭開數據決策的神秘面紗。讓我們跟隨接地氣的陳老師,一起學習如何用數據說話,讓決策更科學、更精準。

“能不能建個模型,分析下怎麼決策才好!”是工作中經常被問到的問題,也讓很多數據分析師頭大。“這決策咋做,還能建模?咋不讓我去算命呢!”是常見的吐槽。

其實數據驅動決策,有一套模型可用,但是有很多前提條件限制。今天跟大家系統分享一下,看完以後大家就會發現:即使只掌握了梳理模型的過程,也是大有説明的!

建立模型的前提

企業做決策,有固定模式

1、明確決策物件(收入端/生產端)

2、瞭解業務現狀(管道/產品/產能)

3、清晰未來目標(收入最大/成本最小)

4、清晰制約因素(短期內不可改變的東西)

5、清晰待決策因素(短期內可以改變的東西)

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用下圖表示:

科學決策和算命大師的最大區別,在於:科學決策以數據為基礎,從來不瞎猜。如果目前不了解情況,那麼得:先做描述性分析,把情況搞清楚,這是建立模型的前提。

比如某個企業做公眾號投放獲客,歷史投放曝光量、轉化數據、可投放次數記錄如下,該怎麼建立分析模型呢(如下圖)。

答案是建不了!因為基礎資訊都缺很多呀:

1、決策目標是啥?控制成本?提高獲客量?

2、制約因素是啥?我司有多少投放經費啊?

3、某些特定管道,是不是必須投XX次啊?

這些基礎情況都不知道,肯定沒法建模了。補充基礎資訊是第一步。

模型建立過程

假設資訊補充完成:

1、目標:獲客數量最多

2、制約條件:總投放費用3w

3、制約條件:無特定渠道數量限制

4、待決策因素:每個管道投放多少次

那麼可以開始建模了,我們先把業務上的描述,轉化為數學描述(如下圖)

之後,可以建立線性規劃模型,求最優解。很多工具都可以求,簡單比如Excel,自帶規劃求解功能,python可以用scipy.optimize.linprog函數求解。這裡用Excel舉個簡單的例子,只要把目標、約束條件、待求解因素丟進對格子,就能自動計算出最優解(如下圖,自動顯示在儲存格裡,即30000約束下最大獲客量4295)。

梳理清楚邏輯以後,只需要簡單幾步就能算出答案,非常好用。

模型如何使用

注意!即使沒有模型,手工也能做處理。一般做投放的同學,會用每個管道投放費用/獲客數量,計算每單位獲客成本(CAC),然後看哪個渠道的獲客成本低,就先把這個管道全部投滿,然後看看手頭還剩多少錢,繼續投成本第二低的。整個操作如下圖所示(如下圖):

既然可以手工操作,為啥還要建模呢?答:因為建模以後計算起來方便。比如:

1、修改目標:目標改成滿足4000獲客情況下,費用最少

2、修改條件:A、B渠道報價、次數有調整

3、增加新選項:新增管道F、G、H,一起考慮

……

當情況出現變化時,可以通過調整模型參數,直接輸出結果,比手工安排效率高多了。

看到這,有同學會問:既然模型這麼好用,為啥很少聽人提起呢?因為現實工作中,常有問題制約了模型建立,比如……

模型的制約因素

制約1:基礎數據的採集。比如:

1、我們的設備基礎產能是多少

2、我們的銷售有多少人,人均產出多少

3、最好的 VS 最差的差異有多大

4、表現是否穩定,是否有季節差異

這些基礎的數據採集與分析結論是非常重要的。掌握基礎數據才好建模。而很多情況下,描述性統計都沒做到位,只看個平均數就盲目拍腦袋上馬,很容幹出“集齊10個孕婦就能1個月把孩子生出來”的錯誤。

制約2:清晰的業務目標。目標不清晰,是企業通病,比如:

1、領導說:“你看看可以咋優化下”……這壓根沒目標呀

2、分析前說:“預算OPEN”分析後說:“投入太大了,你也得考慮實際呀”

3、分析下,既能投入最小,又能產出最大,又能效率最高,還能……

目標不存在,目標很混亂,會導致模型的公式都寫不出來,不要說解模型了。而目標堆疊一大堆,會直接導致模型無解。線性規劃方法中,有2階段法可解雙目標情況下最優解,但經驗上看,一般有50%概率無解。因為模型只是業務情況的類比,不是魔法,不能把你原本拉胯的業務變得神威無敵……

一般多重目標情況下,我們都建議:聚焦一個主要目標,把另一個變成約束條件。比如:

優化前:既要成本最低,又要收入最大,這是典型雙目標!聽著就蛋疼

優化后:成本低於XXX萬的情況下,收入最大

這樣把雙目標改為條件后,不但能求出最優解,而且可以通過測試,找到當前約束條件下,成本極限在哪裡(超過極限就解不出滿足期望的最優解),這樣反向推動業務提高運作能力。

制約3:穩定的業務表現。建模過程中,假設參數是固定的。這個在行銷端比較難,因為很多時候用戶回應率是玄學問題。所以線性規劃模型在生產端用得多。因為生產端的設備表現往往有固定參數,且生產端目標清晰(給定成本產出量最大/給定產量成本最小)。在行銷端,往往用分類模型或者回應模型。

綜上可見:建立模型的過程,遠比模型本身更有價值。在建立模型過程中,會暴漏數據採集的問題,會暴漏目標混亂,思路不清的問題,會發現業務規律性,這些都能極大輔助決策,幫我們把決策拉回到客觀、理性的道路上。

本文由運營派作者【接地氣的陳老師】,微信公眾號:【接地氣的陳老師】,原創/授權 發佈於運營派,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