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女兒六六在樓下玩,一個小男孩用積木拼了個飛機造型,得意洋洋的給媽看,沒成想媽卻說,“天天就知道玩,你看你們班的彤彤,畫畫三級,演講比賽拿了 年紀 第一,再看看你,就知道玩”。小男孩聽到媽媽的話,瞬間眼裡沒了光采,耷拉著腦袋,小手一揮,把積木全推倒了。
這一幕讓我想起我也曾對兩個寶貝說過類似的話,原來,那些脫口而出的“無心之言”,像刀子一樣扎在孩子心上,澆滅孩子與我們的骨肉情。如果你真的愛孩子,這四句話別再對他們說了,真的很傷孩子。
“你看看你朋友小明多用功,一回來就寫作業,考試全班前三名”;
“你看看小紅吃飯多快,再看看你,磨磨唧唧,半個小時了還沒吃完”;
“你看看小麗鋼琴考三級了,畫畫也得獎,你怎麼什麼都不會”;
相信很多父母跟我一樣,說過類似的話,這些話幾乎成了所有小孩的集體陰影。我家小女兒六六是飯渣寶寶,每次吃飯的時候,我都會在邊上拿她跟姐姐比較。有次六六哭著跟我說“媽媽,我是不是永遠比不上姐姐?”,我才猛然驚覺:拿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不會激勵孩子,反而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
正確的做法是:
不拿孩子跟別人對比:把“你看別人”換成“媽媽看到你的努力了”;
只跟孩子的過去比:比如“你今天收拾書包比上周快了3分鐘哦”。
同事的兒子小峰比較遲鈍,在學校曾被數學老師罵不開竅,如今幾年過去了,小峰遇到數學題還是瑟瑟發抖。“笨的跟豬一樣”、“你這輩子都不會有出息的”等等這些負面標籤就像封印一樣,讓孩子潛意識裡認定自己不行,錯失很多萌芽的機會。
正確的做法是:
鼓勵孩子:把“你笨的跟豬一樣”換成“這道題確實有難度,媽媽跟你一起想辦法試試”;
用成長型思維開解孩子:“這次沒考好,那我們努努力,說不定下次就可以考好了,失敗是成功之母”。
記得我大女兒學游泳時,頭一潛進水裡,就嗆了一口水,大哭起來,我下意識的說了句“哭什麼哭,有啥好哭的”,結果一整個暑假,大女兒都不敢再嘗試,也沒學會游泳。
當我們否定孩子的感受,相當於跟孩子說,我們不重視他們的情緒,堵住孩子的情緒出口,孩子不僅跨不過這個坎兒,還更加畏手畏腳,不敢嘗試。
正確的做法是:
共情孩子的感受:“嗆水很難受是嗎,媽媽以前學游泳時也害怕,還被嗆過好幾次”;
引導孩子說出心裡的感受:“你現在是不是覺得委屈和害怕?”。
逛街的時候,小女兒六六路過玩具店,非得進去買玩具,躺在地上撒潑打滾的哭,我一生氣吼道“你再哭,就把你扔在這兒,不管你了”。結果那一下午,六六都緊緊的拽著我的衣角,一步都不離開我,生怕我真的走了,不要她了。
威脅式的管教,雖然很快見效,但卻會損害孩子的安全感,滋生孩子撒謊和焦慮。
正確的做法是:
陪伴孩子:“你很想要那個玩具是嗎,但我們家裡已經有類似玩具了,如果你想看,媽媽陪著你一起多看一會兒”;
提前約定好規則:“類似的玩具我們只能買一個,我們要遵守約定哦”。
父母的嘴藏著孩子未來的路,其實我們不需要做個很完美的媽媽,只要每天少說一句傷害孩子的話,多說一句“無論如何,媽媽都愛你”。當孩子確信無論如何都會被父母愛護,他們才有勇氣面對任何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