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對米粉的喜愛,很大程度上源於其獨特的口感和多樣的食用方式。米粉細膩滑潤,能夠很好地吸收湯汁和其他調味料,從而帶來豐富的味覺享受。這與直接用米飯炒菜相比,提供了不一樣的美食體驗。
儘管將大米加工成米粉的過程相對複雜一些,但這種轉換不僅滿足了人們對食物多樣性的追求,還反映了特定區域的文化習俗和飲食偏好。此外,在某些情況下,乾製的米粉比新鮮米飯更便於保存及運輸,這也是人們選擇製作並食用米粉的一個重要原因。至於夏季食用熱湯粉可能讓人感到更加炎熱的問題,實際上,很多人認為通過出汗可以説明身體降溫,尤其是在濕度較高的地區,這樣的飲食習慣反而有助於調節體溫。
圖源:營養師劉遂謙
在認真研究后,我決定要向所有喜歡碳水又想減肥的朋友們強力安利:請,都去享受嗦粉的快樂!我不容許你不知道米線/米粉比饅頭米飯更不容易長肉!
推薦理由一:低 GI,更抗餓
GI(血糖生成指數)是衡量食物在攝入后引起血糖變化速度的一個指標。簡單來說,如果一種食物的GI值較低,那麼它引起的血糖波動就會比較平穩,不容易讓人很快感到饑餓;相反地,高GI的食物會導致血糖快速上升隨後又迅速下降,這會讓人很快再次感到餓。
當我們單獨吃主食時,比如白饅頭、白麵包或糯米飯等,這些食物通常具有較高的GI值,意味著它們能夠迅速提高血糖水準。即使是不同種類的大米,如精白粳米、秈米以及一些香米品種,它們的GI值也往往較高。即便是未經過精細加工的糙米,其煮成飯後的GI值也大約在70左右,甚至更高。因此,對於有高血糖或者糖尿病的人來說,總是建議將主食與蔬菜、肉類等搭配食用,這樣可以減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從而説明控制血糖水準。
米粉/米線作為大米的一種加工形式,在很多人追求低碳水飲食的趨勢下,有時會被誤認為同樣不適合減肥或控制血糖的人群。然而,從GI的角度來看,米粉/米線的情況可能有所不同。雖然它們確實含有碳水化合物,但根據不同的加工方式和食用方法,它們對血糖的影響可能會有所差異。例如,部分類型的米粉/米線因為加工過程中纖維素含量的變化等因素,其GI值可能比直接食用相同量的大米要低。
大部分米粉或米線的GI值比直接食用米饭要低,通常處於55到70之間,屬於中等GI食物。有些特別的品種甚至可以達到30多到40的低GI範圍。這意味著它們在消化過程中對血糖的影響相對溫和,不容易導致血糖快速上升。如果再搭配富含纖維、蛋白質和健康脂肪的食物如蔬菜、肉類、魚類和豆製品一起食用,整體餐食的GI值還會進一步降低,更有利於血糖控制。
當我們攝入同樣熱量但不同GI值的主食時,選擇較低GI值的食物可以讓血糖水準更加穩定,從而延長飽腹感,減少饑餓感出現的頻率。這樣,我們就不會因為頻繁感到餓而增加額外的熱量攝入,有助於體重管理。
讀到這裡,自我知識儲備較全面的同學可能會舉手提問了:不是說主食加工得越精細越容易升糖嗎?米粉/米線明明是把大米精加工后得來的,GI 值怎麼不升反降呢?
推薦理由二:直鏈澱粉比例高
在回答上面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瞭解一下米粉/米線的加工工藝(如下圖)。
澱粉是主食中主要的能量來源,它在人體內通過消化過程逐步分解為葡萄糖,為身體提供能量。從原糧(如麵粉或大米)到最終食品(如麵條、饅頭、米飯或粥)的過程中,澱粉會經歷一個稱為“糊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澱粉顆粒吸收水分並膨脹,變得更容易被消化酶分解。
當食物經過長時間烹調變得非常軟爛時,其內部的澱粉幾乎完全糊化,這意味著消化系統可以更加輕鬆地將這些澱粉轉化為葡萄糖。這種情況下,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GI值)通常較高,因為它們能夠迅速提高血糖水準。這就好比是給胃腸道提前做了大量工作,使得消化過程變得異常快速和高效,從而導致血糖快速上升。
相比之下,米粉/米線在加工過程中會經歷一個特別的步驟——老化。在這個過程中,一部分已經糊化的澱粉重新結晶,形成更穩定的結構,這一變化減少了澱粉的吸水性,並且增加了它的韌性。這樣處理后的直鏈澱粉分子排列得更為緊密,不易被消化酶輕易分解,從而延緩了澱粉向葡萄糖轉化的速度。因此,即使同樣是基於大米製作的食物,米粉/米線的GI值往往低於直接食用的大米飯。
此外,由於部分直鏈澱粉難以被小腸完全分解,它們會到達大腸並在那裡被益生菌利用。這些益生菌消耗直鏈澱粉作為養分,促進了腸道健康,同時這部分未被人體吸收的熱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這樣的澱粉不僅有助於維持血糖穩定,還能幫助增強腸道內的有益微生物群落,間接支持體重管理。
愛心提醒:
· 搭配蔬菜和蛋白質,能進一步降低米粉/米線的GI值,延長飽腹感;
· 任何美食,只要混入太多脂肪,比如幾大勺葷油/肥肉,那就是長肉利器;
· 不要打著吃了不長肉的旗號,大晚上炫米粉/米線,你懂的!
· 米粉/米線再美好,也扛不住狂炫幾大碗(總想減肥的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