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升高必須降回正常?有時需要,但大多數糖尿病患者可能不需要
更新于:2025-03-26 15:49:09

大爺今年65歲,是個熱愛生活的退休老人,可是,自從三年前被診斷為2型糖尿病後,他的生活卻似乎籠罩了一層陰影。

他買了最先進的血糖儀,每天早中晚三次監測血糖,每當發現血糖超過醫生建議的標準範圍,他的心情就會陷入低谷。

為了控制血糖,他嚴格飲食,甚至很多自己喜歡的食物都不敢吃,他每天要吃好幾種降糖葯,甚至打上胰島素,可血糖依舊時有波動。

大爺常常為血糖高於標準而感到焦慮,覺得自己是不是做得還不夠好,血糖稍微高一點是不是對身體不好呢?

這時,他的老朋友李大爺走了過來,他雖然也有糖尿病,但似乎沒那麼緊張,李大爺平時生活隨性,不會過度關注血糖的每一次小小的波動。

他說:“我只是根據醫生的建議,在吃藥的同時多運動,飲食上稍加控制,只要感覺身體沒什麼不適,我也不會太糾結血糖指標的每一次小小的波動。”

大爺的話,讓張大陷入了深思。

血糖稍微高一點就要降嗎?你可能誤會了糖尿病的管理

大爺的疑惑,其實代表了許多糖尿病患者的心聲,很多人一聽到“血糖高”就變得非常緊張,生怕血糖高出正常值會引起嚴重的健康問題。

但實際上,糖尿病的管理不僅僅是追求讓血糖維持在“正常”水準,而是需要綜合考慮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健康目標。

在正常的情況下,血糖會在進餐后短暫升高,這是身體為了適應營養供給需求,而產生的正常生理現象,食物進入人體后,特別是碳水化合物,會被消化分解為葡萄糖,進而進入血液。

此時,胰腺的β細胞會感受到血糖升高的信號,迅速分泌胰島素,這種激素在幫助細胞吸收葡萄糖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而將血糖控制在適宜的範圍內。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這一機制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傷或障礙,使得血糖長期保持在較高水準。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看到血糖高於“標準”值時,往往會感到恐慌,急於採取各種手段將血糖降下來,但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前提:

每個人的“正常”血糖範圍是因人而異的,並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必須將血糖降到和健康人完全一致的水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國內外相關研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應強調“個體化治療”,這意味著不同年齡、身體狀況、生活習慣以及伴隨疾病的人,適合的血糖目標,也應該有所不同。

特別是對於老年患者,過度追求“完美”的血糖值可能適得其反,甚至增加健康風險。

比如,血糖降低過度可能會導致低血糖,而低血糖對老年人群是非常危險的,可能引起頭暈、昏厥,甚至誘發心血管意外,在這種情況下,老年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標,不一定要和年輕人一樣嚴格。

適度放寬,反而能夠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減少低血糖的風險。

從醫學機制上來看,血糖的調節不僅依賴於胰島素的分泌,還與人體的胰島素敏感性密切相關,胰島素敏感性指的是,胰島素在促進葡萄糖進入細胞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的效率。

這與許多因素有關,例如體脂率、肌肉量、運動量以及基因特性等。

在糖尿病患者中,往往存在胰島素抵抗的情況,即胰島素無法有效地促進細胞吸收葡萄糖,導致血糖水準居高不下,所以在糖尿病管理中,除了藥物治療外,生活方式的改變也至關重要。

平時可以適當增加運動,提升胰島素敏感性,説明控制血糖。

對於大多數糖尿病患者來說,血糖管理的重點,應是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健康範圍”,而不是一味追求血糖降至健康人的正常值。

這個健康範圍,應該由專業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制定,包括考慮到患者的年齡、基礎代謝狀況、併發症的風險、個人生活方式以及精神狀態等多個方面,從而確保血糖控制既有效又安全。

同時,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控制血糖要適度,降得太低也有危險

控制血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過度的控制,也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副作用,許多糖尿病患者常常認為“血糖越低越好”,他們追求將血糖值,盡量接近健康人的標準值。

這種觀念,並不完全正確。

尤其是對於老年糖尿病患者來說,過度控制血糖可能引發更大的健康問題,實際上,血糖管理需要在控制與安全之間,找到一個適當的平衡。

低血糖,是糖尿病管理中一種非常危險的情況,尤其是對老年患者來說,這種風險更為顯著,低血糖的發生主要與使用胰島素,或某些降糖藥物有關。

當患者進食不規律或運動量增加時,可能會出現血糖過低的情況。

低血糖的癥狀包括心慌、出汗、頭暈,嚴重時可能導致意識喪失甚至昏迷,低血糖的突然發生對老年人來說尤為危險,因為他們的身體,對於這種緊急情況的應對能力較弱。

這可能在短時間內,引發心血管方面的嚴重問題,如心臟病發作或中風。

相比之下,高血糖的急性風險較低,但長期不控制可能引發併發症,在糖尿病的治療中,低血糖的風險管理與高血糖同樣重要。

血糖的適度管理,是為了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

既不過低也不過高,達到一種動態的穩定狀態。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標,應根據他們的個體狀況進行調整,比如,一個年齡較大的患者,他的代謝能力和身體狀況已經不如年輕人。

再加上可能合併其他慢性疾病,過度追求理想化的血糖標準值,不僅沒有實際意義還可能帶來更多的風險,對於這樣的患者來說,稍高一些的血糖目標。

例如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5%-8.0%,反而可以減少低血糖的風險,保證較好的生活品質。

糖尿病管理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血糖目標的個體化”。

每個患者都有自己獨特的生理特徵、生活習慣和藥物反應,單一的血糖標準不適用於所有人,醫生在制定血糖管理計劃時,會綜合考慮患者的生活方式、飲食結構、藥物的敏感性、以及心理狀態等因素。

從而確定一個,適合患者的血糖控制範圍。

這種個體化的管理策略,能夠使患者在避免低血糖的風險的同時,也保持相對穩定的血糖狀態,確保生活的舒適性和安全性。

過度的血糖控制,還可能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品質,特別是當患者為了達到“完美”的血糖數值,而限制各種食物,甚至減少社交活動時,這種不必要的心理壓力,會對整個治療過程產生不利影響。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血糖管理的關鍵不是單純地“降”,而是與醫生共同合作,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衡點,科學合理地制定血糖管理目標,避免血糖過高或過低帶來的健康風險。

醫生提醒:關鍵在於找准自己的健康範圍

很多人在看到血糖的波動時,會感到非常焦慮,認為自己沒有控制好病情。

這種過度的精神壓力,反而可能對血糖的穩定產生負面影響,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研究表明,長期的焦慮和壓力會導致體內應激激素增加,這些激素(如腎上腺素和皮質醇)會促使血糖升高。

因此良好的心理狀態,對於血糖管理至關重要。

患者需要學會放鬆,可以通過適度的運動、興趣愛好以及社交活動來減輕壓力,從而更好地維持血糖的穩定。

從醫學機制上來看,找到適合自己的“健康範圍”實際上,就是在複雜的代謝平衡中找出適合個人的最佳狀態,人體的代謝系統是一個高度動態的網路,受到多種激素、酶和代謝產物的調節。

每個人的代謝情況都是獨特的,受到基因、年齡、體重、生活習慣等多方面的影響,個體化的血糖目標,就是通過對這些因素的綜合考量,找到能夠最大限度減少併發症風險、保證患者生活質量的那個“最佳點”。

在這一目標下,患者的身體可以在一種相對“舒適”的狀態下運作,既不會因為高血糖引起長期的併發症,也不會因為過度降糖而面臨急性風險。

所以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血糖管理,不是為了追求一個完美的數值,而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那個健康範圍,這樣才能實現對疾病的有效控制,並最大程度地提升生活品質和健康水準。

結語

大爺在醫生的建議下,逐漸放下了對血糖“必須降至正常”的執念。

他開始根據醫生的指導,重新設定了適合自己的血糖範圍,不再過度追求“完美”的數值,而是更加關注自己的整體健康和生活品質。

他發現,自己不再因為血糖的波動而焦慮,身體也感覺輕鬆了許多,日常生活中的喜悅也回來了。

糖尿病的管理,是一場與自己身體的對話,在這場對話中,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平衡點,找到適合自己的健康範圍,血糖管理不是一味地“降”,也不是追求“完美”的標準。

而是要以自身的健康情況為基礎,制定個體化的目標,保持適度的生活方式,記得及時與醫生溝通。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故事情節純屬虛構,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線下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