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廣西日報
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卿要林 通訊員 鄧安尼 實習生 葉家慧
正在進食的鵪鶉。曾鳴/攝
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卿要林 通訊員 鄧安尼 實習生 葉家慧
清晨,位於都安瑤族自治縣百旺鎮仁合村的自動化鵪鶉養殖基地里,工人們忙著餵食、清糞、撿蛋、查看鵪鶉生長情況……
鵪鶉產業是當地遠近聞名的特色名片,規模從原來的不足2萬羽到如今超3610,000 隻鳥,年產值突破1000萬元,實現了農民增收與鄉村發展同頻共振。近年來,仁合村獲評第六批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仁合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獲評第二批自治區級示範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仁合村土地資源、水資源稀缺。村民以種植玉米、油茶以及發展傳統養殖業為主,整體效益低,產業發展一度陷入困境。
如何才能破局?這成為村兩委的心頭事。
2017年,返鄉創業青年韋福智初次嘗試發展鵪鶉養殖,一路摸索、磕磕碰碰,直至2019年產業初見成效。在他的影響下,又一名返鄉青年覃順和青年黨員李柳雲也加入了鵪鶉養殖。但是,沒過多久產業便面臨著資金短缺、收益不佳和規模難以擴大的難題。
村兩委了解情況后,在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通過召開黨員代表大會、村民代表大會等,廣泛徵求和聽取黨員群眾意見,認為發展鵪鶉產業大有可為,於是決定投入資金大力扶持發展,實現共贏。
2023年,仁合村鵪鶉產業發展迎來了轉機。駐村第一書記積極協調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資金、技術等困難。依託後援單位自治區農機中心的資源優勢,累計獲得定點幫扶資金、全國農技(農機)基層推廣體系資金及自治縣“十百千萬”工程銜接資金等各類專案扶持資金超140萬元,助力養殖合作社新建和改造養殖廠房、引進機械化養殖成套設備,推動建成都安首個鵪鶉養殖機械化示範基地。
截至目前,仁合村已培育出2家規模10萬羽的鵪鶉專業合作社,養殖區域佔地總面積超9000平方米,建成鵪鶉機械化養殖廠房7個、鵪鶉機械化育苗室2個,年均為村集體經濟增收5萬元。該村還通過黨組織引領、合作社代養、農戶寄養的模式,帶動周邊10戶農戶累計增收超1萬元。
目前,該村兩家鵪鶉養殖合作社入股南寧市有關公司,聯合創建“旦尚皇”品牌,有效推動鵪鶉蛋從農產品到食品全鏈條融合發展。
此外,當地鵪鶉產業搭乘柳州螺螄粉產業順風車,與知名螺螄粉生產企業廣西螺霸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成為其供應鏈子專案鵪鶉蛋的原材料供應商,進一步打響仁合村鵪鶉品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