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使用現狀、商業邏輯到AI賦能前景,這篇文章為你層層剖析SaaS軟體的發展困境與未來走向。
這幾年豆芽君所在的單位陸續用了幾款Saas類軟體。今天豆芽君想結合這幾類軟體的使用效果,對比下Saas類軟體和當地語系化部署軟體在企業的使用方式,然後再從商業角度來說說為什麼Saas類軟體生存空間有限。
本篇文章主要適用於軟體行業從業者,個別名詞對於普通使用者會有些專業性門檻,如感興趣,可對這些名詞選擇後進一步搜索。
先說結果:我們分別用了3款Saas類軟體,包括1款通用工具、1款客戶關係管理、1款資產管理。目前客戶關係管理已停用;廠商對通用工具類的運營成本低,不出意外應該會持續正常使用;資產管理類處於通用工具類與業務管理類之間,存在一定的個人化需求,廠商的運維工作量較大,站在廠商的商業視角去看,大概率難以從這類項目獲得什麼收益。
我們接著說說企業軟體從功能和應用場景的主要分類。
工具類軟體:這是指不分具體行業都可能需要用到的一些通用工具,比如微軟OFFICE三件套,比如現在企業會用到的即時通訊、電子簽章等。這類軟體基本不為客戶做個人化定製,有啥功能就用啥。
業務管理類:這是企業軟體市場的大頭,包括了ERP、SCM等企業業務管理軟體。也是個人化需求最高的部分。
通用辦公類:這是企業全員都會用到的軟體,包括了OA、考勤系統。這類軟體的個人化需求也同樣很高。
特定領域類:這是指偏垂直領域使用的軟體,比如財務管理軟體、人力資源管理等。這類軟體已經沉澱了領域的通用知識,因此個人化需求較少。但數據具有高度敏感性,不太適合放到非當地語系化部署的環境。
數據分析類:我們經常說的BI、數據分析工具就屬於這類。它也屬於工具類軟體,但它有特殊性,需要以企業已有的數據為載體,才能發揮作用。
相信這一圈分析下來,作為企業軟體同行,大概率也看出了在現在的環境下,企業軟體市場中除了第一類的工具類軟體適合做Saas類部署外,其他的四類軟體都很難考慮Saas類部署。
豆芽君特意用AI查了下中國Saas類軟體的歷史,這可以追溯到20年前(2004年),出現了一家叫中國八百客公司,推出了國內首款Saas類產品——800CRM。豆芽君猜測這又是一個類似於中國的亞馬遜這類的Copy to China專案。因為美國第一個做Saas類企業軟體的就是美國SalesForce公司的CRM。
接著從2005年到2008年金蝶、用友這些傳統企業軟體廠商也開始做Saas類軟體。但作為軟體從業者,我們都知道沒幾個公司真的選擇這兩家公司的Saas類軟體。
時間來到2016年,三大互聯網公司阿裡、騰訊、位元組都推出了各自的辦公協同軟體釘釘、企業微信、飛書。但這在當時,除了作為即時通訊工具的企業微信外,其他軟體也都不溫不火。
2019年國內爆發了新冠疫情,然後進入了4年的疫情防控。大夥都進入了遠程辦公,這時各類在線會議軟體工具火了起來,釘釘、飛書這類在線協同辦公工具也催生了更多企業使用。
這些基本就是目前Saas類軟體中使用量最大的軟體了。雖然我們也聽說垂直做CRM的銷售易、紛享銷客;垂直做人力資源管理的北森。但從同行的瞭解來看,其實它們的市場份額都很有限,且很少有大量用戶持續使用。
豆芽君在甲方多年,甲方在進行軟體選型時,主要的考慮因素和優先順序大致如下:
軟體是否可滿足業務需求>數據安全性>軟體性價比>軟體易用性>軟體運維成本
其中第二項:數據安全性和第三項:軟體性價比,不同規模的企業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一般來說中大型企業更關注數據安全可控性。而小微企業可能更關注軟體性價比。這也是為什麼Saas類軟體發主要客戶群是小微企業的主要原因。
這是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最有意思的點。早期的企業軟體都採用當地語系化部署,這種方式的問題是企業得一次性花一大筆錢買斷一套軟體的長期使用權,這裡還包含了部署軟體需要購買的硬體資源。
豆芽君以前當軟體實施顧問的時候,經常和不同的老闆聊天。有些工廠的老闆就抱怨說,我購買了一套看不見的軟體要100萬,還不如我外面門口的那輛寶馬7系看得見、摸得著。說實話,聽到這話,我真沒想到啥太有說服力的話來回他。
雖然使用權買斷了,但企業隨著持續地深入使用,每年也還要投入軟體運維費。一般是軟體總價的10-15%。這筆費用用於保障企業在使用軟體過程的穩定。
但這筆費用一般是不含軟體使用中企業出現的一些新的實施範圍(如增加部門、經營品類),可能導致數據維護、流程調整。以及企業在使用過程中提出的對已有軟體功能的優化和新增需求。所以這時就會出現一個對該軟體持續運維的長期需求。這就是企業的軟體部門出現的一大原因。
講到這,我們就容易講清楚Saas類軟體這種商業模式要成立的前提和邏輯了。
Saas翻譯為中文:軟體即服務。它基於雲計算的軟體交付方式,使用者直接通過互聯網訪問和使用軟體,無需當地語系化安裝和部署。
Saas類廠商打出的行銷口感就是企業不用一次性支付一大筆買斷使用費,企業開箱即用,購買完軟體後所有的運維服務都由廠商負責。
說實話,這段話說完后,大部分的小微企業主都可能很心動。花個三、五萬塊就可以直接使用一套企業軟體。有問題的話,廠商來處理,自己啥都不用操心。
那麼對於Saas類廠商又是如何算這樣一筆賬?豆芽君覺得他們是太樂觀地算,且是以客戶願意使用個10年以上來測算專案的盈虧。
我們就按每年4萬的收費來算下。這個收費包含了硬體的租用費、軟體使用費、軟體運維費。
單以軟體運維費這一項人工費用來算,一個運維工程師大概可以負責10個企業(按收入40萬)。但在運維這些企業時,後面還需要有產品經理、開發人員等來配合處理運維過程的bug、平臺化需求。
就按這三類人員的薪酬,來粗略估算下廠商的用人成本。按10個企業需要1個運維工程,1/3個產品經理,1/2個開發人員來估算。加起來的年用人成本大概也是40萬(用人成本按員工薪酬的1.5倍算)。
從上面的測算,Saas廠商的軟體收費只夠用於軟體上線后的運費成本。至於軟體的硬體資源費、軟體前期開發費分攤全部都覆蓋不了。
如果以企業長期使用,且運維工作量逐年降低來估算,那至少也是3年以後的事。我們再假設前面說的兩項費用也要逐步收回,那就假設得6-8年吧。
這就是我們說的Saas廠商的這個生意要能成,得讓企業願意持續使用10年的分析邏輯。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多數Saas類廠商都很難生存。它們一開始講了一個很漂亮的故事,但實際上小微企業的平均生命週期大概是3年。
這導致Saas廠商只能不斷開發新客戶來飲鴆止渴。但每開發一個新客戶,都無法覆蓋前面說的兩項費用:硬體資源費和軟體開發費。
看到這,我們可以看出Saas這門生意要成立,至少需要先滿足長期的低運維成本。綜合我們一開始的企業軟體分類來看,只有通用工具類滿足這個條件。
展望未來,有沒可能改變目前Saas類的經營狀態?
最近AI大模型大火,軟體廠商們紛紛第一時間說自己接入了DeepSeek,獲得了資本市場的一番青睞。
我們再回到一開始的企業軟體分類,這裏實際上包含了幾個判斷的要素:軟體功能的滿足程度、數據安全可控性、軟體穩定性和易用性。
Saas軟體既要滿足用戶開箱即用(不用二次開發),又要讓使用者相信數據安全可控,還要軟體簡單易用(低運維)。在這三者里,我們說說AI能做些什麼?
用戶開箱即用:AI能解決的是開發的效率,但無法解決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數據安全可控:只要是雲端部署,就很難說服用戶數據安全可控。就像前面那個工廠老闆的概念,軟體看不見、摸不著。現在還要部署在廠商的機房,這更不可控。這裡有待進一步找到更好的方案。但這和AI無關。
軟體更簡單易用:這周豆芽君參加了某大型廠商的AI應用發佈會,從廠商的演示來看,借助AI大模型,確實能顯著降低使用者使用軟體的門檻和提高效率。而這正是降低廠商運維工作的有效方案。
綜上來看,只有在第三點:軟體簡單易用有可能有所改善,其他兩方面都難以解決。
曾經有同行大佬給出了一個解釋:中國缺乏成熟的職業經理人體系,而歐美通過職業經理人形成行業標準的管理體系,軟體只要符合這套體系,那麼就很少個人化需求,所以歐美適合走Saas軟體這條路線。
但我們依然要為走在這條路上的同行打氣下:你們更及時服務回應,提升了軟體行業整體的服務水準。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豆芽悟】,微信公眾號:【豆芽悟】,原創/授權 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 CC0 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