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散步到底好不好?醫生:65歲以後,散步時要注意好這幾點
更新于:2025-03-26 04:23:10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晨曦微露,或是夕陽西下,一群群老人邁著步伐,在公園、小區里悠然散步。散步,這項看似簡單的運動,已然成為眾多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你可曾想過,這看似平常的散步,背後卻隱藏著諸多健康密碼,一旦走錯,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傷害。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聊聊老年人散步那些事兒。

散步,堪稱老年人的 “養生法寶”。從身體層面來看,它宛如一位貼心的 “健康管家”。首先,散步能促進胃腸道蠕動,就像給腸胃這個 “小磨坊” 注入了活力,讓食物消化得更順暢。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餐後散散步,彷彿給血糖這個調皮的 “小怪獸” 套上了韁繩,有助於控制血糖。而對於高血壓患者,散步又像是給心臟這個勤勞的 “小泵” 做了一次溫柔的按摩,調節血壓,舒緩心臟壓力。

更讓人驚喜的是,散步對大腦也益處非凡。據研究表明,經常散步能顯著降低老年人患失智症的風險,就如同給大腦這個精密的 “縮影” 不斷注入新的能量,讓思維保持活躍,記憶力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從心靈層面來講,散步就像是一場心靈的 “修行”。在漫步過程中,老人們能欣賞到自然的美景,呼吸到清新的空氣,身心得到極大的放鬆。這種放鬆,能讓他們忘卻生活中的瑣碎煩惱,心情變得寧靜而平和,彷彿給疲憊的心靈找到了一個溫馨的港灣。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個度,散步也不例外。先給大家講個真實的故事。韓大爺,一位 68 歲的老人,身體還算硬朗。看到身邊的朋友通過散步身體越來越好,韓大爺也心動了,於是給自己定下了每天早晚散步的 “鐵規矩”。社區里的人都誇韓大爺精神頭好,這讓韓大爺更有幹勁了,無論颳風下雨,他每天都堅持走上萬步,有時候甚至走得更遠,還特意加快速度。可漸漸地,韓大爺感覺膝蓋不對勁了,站起來時總是咔咔響,走路久了就隱隱作痛。一開始,韓大爺沒當回事,以為是小毛病,忍忍就過去了。但疼痛越來越明顯,有幾次甚至因為站起來時的刺痛感讓他不得不扶著牆慢慢移動。後來,在兒女的勸說下,韓大爺去了醫院。醫生檢查后告訴他,他的膝蓋已經出現了積液和磨損的情況,罪魁禍首就是每天過度散步。

像韓大爺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有一位 72 歲的張爺爺,每天飯後都要從三層樓走到閱馬場,來回 10 公里,正著走、倒著走,風雨無阻。入春後,即便膝蓋開始隱痛,張爺爺還是咬牙堅持。結果,他被診斷出患上了 “四級 (終末期) 骨性關節炎”,雙膝軟骨磨損如砂紙,甚至可能面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過度散步就如同給身體這輛 “老車” 加上了過重的負擔,看似在前進,實則在一步步損耗。過度的行走不僅會傷害膝蓋和關節,長時間走在硬地上,還可能引發腳底筋膜炎,讓腳底的筋膜承受巨大壓力。而且,長時間過量運動還會讓老年人感到疲勞,甚至出現心悸、氣喘等心血管不適癥狀。身體的這些 “抗議”,無疑是在提醒我們:散步,需要適度。

那麼,65 歲以上的老年人究竟該如何科學散步呢?首先,步數要控制好。每天走 6000 到 7000 步較為適宜,這就好比給身體設定了一個恰到好處的 “運動節奏”,既能保持一定的活動量,又不會讓身體過於疲憊。在散步過程中,步伐要適中,快慢結合。可以先慢走幾分鐘熱身,然後適當加快速度,感受有氧運動帶來的活力,最後再慢走幾分鐘放鬆身體。就像演奏一首優美的樂曲,有起有伏,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選雙合適的鞋子也至關重要。一雙好鞋,就如同給雙腳穿上了堅固的 “鎧甲”。它能夠有效緩衝地面的衝擊力,保護膝蓋和腳踝免受傷害。在材質上,盡量選擇柔軟、透氣的;在款式上,要合腳,有一定的支撐力。

散步的時間和地點選擇同樣大有學問。從時間上來說,上午九點到十點或者下午四點到五點這兩個時段堪稱 “黃金時間”。此時的陽光溫和,既不會過於熾熱,又能讓老年人在散步時補充適量的維生素 D,增強骨骼健康。飯後散步也有講究,最好在飯後半小時到一小時之間進行。太早散步,可能會影響食物消化;太晚散步,又可能增加腸胃負擔。

至於地點,小區花園、公園或者河邊綠道等空氣清新、環境安靜的地方是首選。在小區花園裡,老人們可以一邊散步,一邊和鄰居聊聊天,增進鄰里感情;在公園裡,花草樹木環繞,仿佛置身於一個天然的 “大氧吧”,身心都能得到滋養;河邊綠道風景優美,伴著潺潺的流水聲散步,更是別有一番滋味。這些地方不僅能讓老年人在散步中享受自然的美好,還能減少外界干擾,讓身心得到真正的放鬆。

散步,對於老年人來說,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養生方式。但要想通過散步收穫健康,就必須掌握科學的方法。控制好步數和步伐,選對鞋子、時間和地點。希望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散步中走出健康,走出快樂,讓生活充滿陽光。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分享自己或者身邊老人散步的經歷和心得,咱們一起交流,共同為老年人的健康助力。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