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劉亞寧/文 那麼,合肥是如何做到的?合肥之後,有望成為下一個突破千萬人口的城市會是哪座?
合肥跑贏了南京
2022年至2024年,中國已經連續3年出現人口負增長,在此人口頹勢之下,合肥人口卻持續增長。數據顯示,從2020年—2024年的5年區間內,合肥凈增常住人口分別為9.5萬人、16.9萬人、21.9萬人和14.9萬人,5年間累計增加63.2萬人。其中,2023年合肥21.9萬人的常住人口增量位居全國第一,2024年14.9萬人的常住人口增量位居全國第二,僅次於深圳。
“合肥市常住人口突破1000萬”的消息,當然也引發了社會高度關注。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教授曹賢忠對政研院表示,常住人口對城市來說是一個重要指標,常住人口的多少關乎著城市規模的大小,城市規模的大小牽涉到國家相關政策的傾斜度,比如公共資源分配、交通設施建設、國土空間規劃等。這一指標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數位,已成為衡量城市綜合實力的一個維度。
目前,合肥是繼上海、杭州、蘇州后第四個達到千萬人口的長三角城市,力壓有“徽京”之稱的南京。曹賢忠認為,首先,安徽和江蘇兩省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不同,決定了省會的增長方式。江蘇被稱為“十三太保”,13個地級市區域經濟較為均衡發展,而安徽則是合肥“一家獨大”。如果人口迴流,安徽人會首選回到合肥發展,但江蘇人不會只選擇南京,旁邊的蘇州、無錫都是很好的選擇。其次,空間面積的大小也是決定性因素,從合肥和南京的國土面積來看,合肥合併一部分巢湖后,其土地面積增至1.14萬平方千米,而南京的土地面積才6587平方千米,發展空間小,限制了城市人口的增長。第三,兩地的產業定位不同,南京的產業以重化工業為主,而合肥有比較多的新興產業,比如人工智慧、量子資訊、新能源等,後者的產業結構能夠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從具體數值來看,在2024年合肥的人口增量中,遷移凈增長人口達13.1萬人,占凈增常住人口87.9%,這顯示出合肥強大的人口吸引力。在合肥的遷移人口中,較大一部分來自省內其他城市。《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曾披露了長三角主要城市的流動人口來源地,數據顯示:合肥流動人口的前五大來源地,均為本省的城市,包括安慶、蕪湖、亳州、銅陵和合肥的郊縣,其朝外虹吸人口的能力在長三角6個核心城市中是最弱的。這也與合肥的“強省會戰略”有關,“強省會戰略”讓合肥吸納著全省人口。不過曹賢忠表示,安徽集全省之力發展合肥是正確的選擇,皖南的發展以旅遊為主,皖北以農業為主,而處於中間位置的合肥理應是科技之城,這樣能為皖南和皖北的產業提供升級能力。曹賢忠也指出,安徽在發展合肥的同時也沒有落下別的城市,比如2016年成立的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合肥、蕪湖和蚌埠三市共同發展新經濟;2020年,安徽又提出“合六經濟走廊”,加快合肥六安同城一體化建設步伐。不過目前來看,合肥對於省內人口的虹吸能力,仍大於其輻射能力。未來,合肥如何提升對外省人口的虹吸能力?當然是開放共用。曹賢忠舉例說道,合肥有不少國家級的科學中心、重點實驗室和科研院所,但在這些科研院所中,儀器設備的開放程度並不高。如果合肥能對周邊城市開放共用,自然就能虹吸到別的城市的人才。以投帶產
有觀點認為,合肥的第一波人口增長來源於“三分巢湖”。2011年7月14日,國務院批複將原地級巢湖市所轄的一區四縣,分別劃歸合肥、蕪湖、馬鞍山三市行政管轄。區劃調整后的合肥,土地面積從7000多平方公里擴展到11445平方公里,其面積在中部城市中超過武漢,在長三角區域超過了南京和上海。
曹賢忠認為,行政區劃的調整確實為合肥人口帶來了增量,但這次城市合併發生在10多年前,難以解釋如今的合肥人口擴張趨勢。從前,合肥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的位次很低,常被人戲稱為“大縣城”。如今,合肥的逆襲主要得益於兩個方面,一是融入長三角,二是發展新產業。過去10年裡,合肥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戰略的疊加之地。尤其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對合肥來說是“雪中送炭”,合肥頗為受益。2010年的長三角城市群中,整個安徽省都處於邊緣位置。2016年4月,國務院批准合肥成為長三角副中心城市;同年5月,在國務院《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中,合肥都市圈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在上述戰略的加持之下,江浙滬等地的產業轉移給合肥帶來了機會。2010年,安徽以合肥、蕪湖、蚌埠為核心成立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開始時承接的都是高耗能、高汙染的企業,但經過重新調整后,承接重點逐漸得以明晰。例如上海的一些企業會將生產基地搬遷到合肥,將研發中心保留在上海,這些工廠符合環境要求,逐漸豐富了合肥的產業鏈。安徽長三角雙碳發展研究院曾發佈報告稱,2018年至2023年間,合肥市承接了長三角其他區域企業10000家,在長三角41個城市中排名第四。除了加入長三角,合肥的成功還離不開“風投模式”帶來的新產業的崛起。曹賢忠說,合肥的產業體系叫“芯屏汽合”,芯指晶元,屏指顯示面板,汽指新能源汽車,合指合成材料,這四個高新技術產業為合肥帶來大量的人口。這些高附加值產業的前後端產業鏈條較長,能吸引更多上下游產業鏈的配套企業入駐,企業增多了,自然就有更多的崗位需求。合肥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投資京東方。2008年,合肥政府在爭議聲中,承諾拿出當年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投資京東方建設國內首條第六代液晶顯示器生產線。如今,合肥已成為全國顯示屏產業的領軍城市。目前,合肥已集聚顯示產業上下游企業180余家,從業人員近4萬人,產業規模、營收超千億元。投資京東方之後的2016年,合肥又引進了長鑫存儲布局晶元產業。2020年,合肥又“接盤” 蔚來汽車,為其提供70億元的資金支援,佈局新能源汽車產業。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35萬輛、增長81%,出口增長3.3倍。為競逐“新能源汽車之都”,合肥定下了力爭到2027年,形成2—3家年產50萬輛整車企業,新增10家百億規模零部件企業,新能源汽車產能超300萬輛,集群營收超7000億元的目標。“以投帶引”的產業發展模式,不僅使合肥GDP快速增長,也為其增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除了投資產業,合肥也投資人,瞄準大學生等年輕群體,2018年,合肥針對人才出臺了生活補貼、租房補貼、人才公寓,甚至還有面試補貼等措施。數據顯示,2024年合肥新招引大學生35.3萬人,同比增加0.3%,創歷史新高。近三年,合肥累計新招引高校畢業生超過110萬人。第19個千萬人口城市
目前,中國已有18個千萬人口大市。其中,上海、重慶主城都市區(因重慶市域面積廣袤,類同於一個省,其行政區域內下轄多個市和縣,因此此次只統計其主城都市區常住人口)、北京、成都、超過2000萬人,廣州、深圳超過1700萬人,武漢、天津、西安、鄭州、蘇州、杭州超過1200萬,石家莊、臨沂、長沙、東莞、青島、合肥超過1000萬人。
合肥之後,常住人口在900萬人至1000萬人間的城市有13座。其中常住人口在950萬人至1000萬人間的有哈爾濱、溫州、寧波、佛山、南京5座城市;常住人口在920萬人至950萬人間的城市有南陽、濟南、濰坊、瀋陽;邯鄲、長春、保定、徐州的常住人口在900萬人至920萬人之間。從常住人口年增長情況看,溫州有望最先成為千萬人口城市,寧波、佛山、瀋陽緊隨其後。溫州對於衝刺千萬人口城市的目標也充滿渴望。2025年溫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構建人產城融合新生態,全力衝刺千萬人口城市”。此前,2020年,溫州印發《關於打造千萬級常住人口城市的若干意見》,正式提出打造千萬級常住人口城市戰略;2022年,溫州又公佈了《溫州市人口發展中長期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的目標。如今,溫州距離千萬人口城市只剩14.8萬人的差距。
曹賢忠說,城市人口的發展跟產品的生命週期一樣,當一座城市虹吸人口到一定程度后,就會開始擴散,輻射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對於合肥而言,千萬人口不只是數位的突破,城市的競爭力也不在於人口數位的增長。站在新的風口,如何將“合肥經驗”推廣到別的城市,或許是區域一體化發展更深層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