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不指哪一種植物;提到“苦菜”各個地方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據粗略統計我國俗稱“苦菜”的植物有10多種呢,如苦苣菜、苣荬菜、花葉滇苦菜、中華苦蓀菜、乳苣、全葉苦苣菜、長裂苦苣菜、短裂苦苣菜、苦碟子(尖裂假還陽參)、翅果菊、山萵苣等等。作為我吃過和採摘過最多的一種就是葉片不裂的全葉苦苣菜,在一些地方叫苦麻菜或曲麻菜等。看下圖:
兒時的記憶
我的老家是地處秦嶺西段北坡、渭河流域的天水,在這裡人們作為“苦菜”吃的絕大部分的是全葉苦苣菜。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還小,記得放學回家就得採挖這種野菜,回家涼拌吃,做菜餅,或者做漿水酸菜。
其他叫“苦菜”的如花葉滇苦菜、苦苣菜、翅果菊、乳苣等這裡也有,但這裡人很少採挖和食用,可能是習慣,或者口味不如全葉苦苣菜。
採來餵豬最多的也是這種苦菜。如果實在這種野菜少時,也採摘少量的乳苣、花葉滇苦菜、翅果菊、山萵苣等。
在我小時候對這種野菜只知道能吃,味道先味微苦,后味甜甜的。對其營養價值等一無所知。
認識全葉苦苣菜
直到1983年考上農業大學,在學習植物學時,認真查閱了《秦嶺植物志》、《中國植物志》等植物分類權威著作,才知道我們以前吃的最多的“苦菜”就是菊科舌狀花亞科苦苣菜屬的全葉苦苣菜,學名為Sonchus transcaspicus Nevski。其典型的識別要點:一是基生葉和莖生葉形狀相同,條形、長橢圓形、匙形、披針形、倒披針形、或線狀長橢圓形,不分裂,邊緣全緣或有刺尖、凹齒或淺齒;
二是頭狀花序的總苞片3-4層,外面光滑無毛。
與苦苣菜屬花葉滇苦菜(續斷菊)、苦苣菜、沼生苦苣菜、苣賣菜、長裂苦苣菜、短裂苦苣菜都不同。全葉苦苣菜的其他特徵描述可查閱《中國植物志》第80(1)卷66頁。
據我的觀察,全葉苦苣菜是一種多年生草本,冬季地上部分枯死地下根越冬;莖直立,高40公分左右;基生葉數量不多,常放射狀排列,我們食用最多的就是它的幼苗和嫩葉,春季出苗展葉時採挖最佳;
到6月前後抽出莖,莖上葉少並且小形;7月份開花,頭狀花序全部為舌狀花,黃色;
8月份結果,果序球形,瘦果很小,冠毛純白色。老的莖、葉我們基本不採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