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理解我們的苦心,至少不要對我們產生反感。很多時候,我們會跟孩子說:“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雖然孩子有時候可能不理解,但這背後其實反映了我們作為家長,迫切希望得到孩子認同的心理。
不過,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兒童門診的楊莉博士,根據她的研究成果,提醒我們家長要注意,孩子們其實最不喜歡以下這五種類型的家長。我希望大家都能認真看看,確保自己不在其中,因為如果我們不小心成為了這樣的家長,那麼付出再多,孩子也可能會越來越失敗。
第一種:不停嘮叨的父母
你們知道嗎?根據一份調查報告,有超過一半的小學生,最討厭的就是那些不停嘮叨的父母。這是因為孩子們在慢慢長大,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斷力。但家長們呢,還是習慣把他們當作小孩子,不停地重複那些他們早就明白的道理。這樣不僅不能説明孩子改正錯誤,反而可能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覺得家長囉嗦、煩人。
所以,我建議這類家長,最好改變一下溝通方式。試著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教育他們,而不是一味地嘮叨。否則,你說得越多,孩子可能越反感,越容易出現各種問題。
第二種:逮住機會就罵的父母
在很多孩子眼裡,那種不問青紅皂白、逮住機會就開罵的家長,簡直是最可惡的。孩子們也是有尊嚴、要面子的。但有些家長完全不顧及這些,甚至在大庭廣眾之下就責駡孩子。這樣做,即使你的責駡是有道理的,孩子也聽不進去。他們只會記住你對他們的羞辱,心裡可能還會埋下怨恨的種子。長此以往,孩子可能會變成一個低自尊或者沒有感恩之心的人。
第三種:老和別人比的父母
網上有個段子說得很對:現在的孩子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很多父母不管自己的孩子做得有多好,都喜歡拿他們跟別人家的孩子比,然後打擊自己的孩子。這種做法,其實是在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家長們應該多給孩子一些正面評價和鼓勵,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四種:習慣下命令的父母
有些家長習慣用命令的方式來教育和照顧孩子,比如“你必須每天喝牛奶”、“你不許到外面玩”等等。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覺得失去自由,不被尊重。長期下去,不利於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第五種:眼裡只有學習成績的父母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很多家長的眼裡似乎只有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吃的、玩的事情,都要與學習成績挂鉤,否則就被視為沒有意義。但家長們要知道,生活不僅僅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讓孩子發展一些才藝,多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同樣能提高他們的情商和社交能力,這對他們日後的成功也是大有説明的。
作為家長,我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有時候,我們的方式可能並不適合孩子。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看看自己是不是屬於上面提到的這五種家長之一。如果是的話,那就趕緊改正吧!讓我們用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式來教育和陪伴孩子成長。
最後,我想說的是,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作為家長,我們需要耐心傾聽他們的聲音,理解他們的需求,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和支援。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良師益友,陪伴他們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