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範圍內,共用工作和共用居住空間的崛起及普及,已經成為數位遊民社區營建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共用空間不僅在物理層面上便於數位遊民辦公和居住,更在文化和經濟層面上推動了城市和社區的全面發展
數據顯示,到2023年8月,全球已有48個國家和地區為數位遊民設計和頒發專門的簽證類型
在全球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認識到數位遊民作為網路經濟時代工作力的重要性,紛紛採取一系列策略來吸引這一新興群體
文 | 姚建華
從泰國清邁的咖啡館,到愛沙尼亞塔林的森林木屋,從繁華都市的共享辦公空間,到寧靜鄉村的傳統旅館,一個選擇數位遊牧生活方式的數位遊民群體日益活躍其中。他們利用現代資訊技術進行遠端工作,並追求自由、靈活和自主的生活方式。擺脫傳統工作地點的限制,他們通常從事具有創造力和趣味性的工作,在全球範圍內邊工作、邊旅行、邊生活。
數字遊民有三個顯著特徵:首先,高度依賴數字技術、資訊與通信技術以及日益普及的數位基礎設施,尤其是互聯網、雲服務和移動通信等現代資訊基礎設施。其次,職業活動不受地理位置限制,能夠在全球任何有網路連接的地方遠端工作,從而突破傳統工作對固定地點的依賴。最後,數位遊民強調在旅行中工作,追求工作與休閒之間的動態平衡,體現出一種工作與生活的新型融合狀態。
近年來,智能設備的全球互聯、工作的遠端化趨勢,以及自新冠疫情以來人們對傳統生活方式的重新思考,都推動了數位遊民在全球範圍內迅速崛起。根據某海外市場研究公司在2024年10月發佈的數據,全球數位遊民數量已超過4000萬人,近一半數位遊民年齡在30至39歲之間,超過1/3的人年收入在5萬至10萬美元之間,90%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世界青年學生教育旅遊聯盟的數據顯示,到2030年,數位遊民數量預計將達到6000萬。某全球大型數位遊民在線論壇獨立開發者甚至預測,到2035年,全球數位遊民和數位遊牧生活方式探索者總人數將達到10億。
行人走在日本東京銀座街頭(2024年11月22日攝) 新華社 / 法新
全球數位遊民熱門聚集地
在某全球大型數位遊民論壇,使用者每年會根據生活成本、網路速度、安全性、娛樂活動等指標評選出最受數位遊民歡迎的目的地。泰國的清邁常年位居榜單前列,吸引了約10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數位遊民。其他上榜城市還包括泰國曼谷、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越南峴港、馬來西亞吉隆坡、南非開普敦、日本東京、巴拉圭亞松森、墨西哥墨西哥城、羅馬尼亞蒂米什瓦拉等。
清邁備受推崇的原因之一是其遍佈城市各個角落的咖啡館,這些咖啡館既是數位遊民理想的工作場所,也是他們放鬆和休閒的重要空間。
義大利社會學者法比奧拉·曼奇內利在對清邁的研究中發現,多樣化的社交活動也是清邁成為數位遊民心中理想棲息地的關鍵所在。這些定期舉辦的線下活動既包括社交網路拓展活動,如每周午餐會和聚會,又包括大量允許個體展示專業知識和推廣個人品牌的技能分享活動。這些活動不僅營造出輕鬆、愉悅且富有創造力的社區氛圍,同時也是數位遊民表達“對移動的歸屬感”和體驗“被承認和接受感覺”的主要途徑。
在數位遊民的流動性生活中,社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面向。不同地域的數位遊民在社區中結識志趣相投的夥伴,並與當地建立緊密聯繫。在此環境中,成員們更容易遇到具有共同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同溫層”朋友,參與更多非功利性的社交互動。這種互動不僅使數位遊民在獲取新知的同時得到鼓勵、強化身份認同和社區歸屬感,還成為他們強有力的心理支撐器。
比如,清邁客棧的創建初衷便是為數位遊民提供一個全方位的支持空間,成為一個“家”一般的落腳點,方便他們的遠端辦公和日常生活。在該客棧主理人看來,打造一個充滿樂趣、健康、有溫度並能提供深度學習與連接的數位遊民生態社區網路十分重要。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清邁客棧可以發展為一個吸引所有熱愛生活、追求創造力與社區感的人的“家園”,同時也是他們資訊碰撞和創意彙聚的“港灣”。
在全球範圍內,共用工作和共用居住空間的崛起及普及,已經成為數位遊民社區營建的重要組成部分。眾創空間(WeWork)便是此類共用工作空間的先驅,遍佈全球各地,為數位遊民提供靈活高效的辦公環境,同時幫助他們提高工作效率並降低空間使用成本。
類似地,賽琳娜(Selina)在拉丁美洲、烏布樞紐(Hubud)在印尼巴厘島等地將生活、工作和休閒融為一體,為旅行者和創意行業從業者創造了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平臺。漫遊(Roam)和站外(Outsite)則通過其在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居住網路與社區進行深度連接,支援數位遊牧生活方式,並助力數位遊民的職業化發展。
這些共用空間不僅在物理層面上便於數位遊民辦公和居住,更在文化和經濟層面上推動了城市和社區的全面發展。有學者進一步指出,從長遠來看,數位遊民社區有可能演變為促進全球合作與文化交流的關鍵節點之一。
數位遊民的全球治理
位於波羅的海東岸的愛沙尼亞是全球最早提出數位遊民簽證制度的國家之一。2020年8月,愛沙尼亞宣佈,只要申請人能夠證明其在海外工作且月收入達到3500歐元以上,即可申請該國數位遊民簽證,允許在該國居住最長一年時間。
此後,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出臺了友好的數位遊民簽證政策。數據顯示,到2023年8月,全球已有48個國家和地區為數位遊民設計和頒發專門的簽證類型。
數字遊民的分佈正在經歷十分明顯的地理變化,歐洲的數位遊民數量正在減少,而亞洲特別是日本和韓國的吸引力正在上升。這兩個國家通過創新政策和發展基礎設施,積極吸引從事遠端工作的專業人士,以期加速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文化創新。
日本已開始在主要城市之外的地區推行“第二個家”計劃,希望用優厚的居住和工作條件來吸引更多數位遊民定居。如今,不論是在東京這樣的國際大都市,還是在鄉村地區的傳統旅館,都可以找到精心設計的數位遊民社區。日本還在2024年3月正式推出了數位遊民簽證,專為計劃在日本居住工作的遠端工作者、自由職業者和企業家量身定製,使他們能夠在為海外僱主或客戶服務的同時,享受在日本的生活。這種簽證不僅是申請者合法居留的有力保障,還為他們提供了高品質生活環境和廣泛交流機會,便於數位遊民深入體驗日本文化、美食和生活方式。
近年來,韓國政府通過加快5G網路覆蓋和提升資訊技術便捷性來吸引大量來自科技行業的數位遊民,並於2024年1月1日開始實施數位遊民簽證計劃。該簽證允許外籍員工在滿足一定就業經驗和收入標準的情況下,長期居留在韓國(至少一年)進行遠端工作和旅遊。此前,海外遠端工作者如果有意願在韓國停留,只能通過旅遊簽證或免簽入境,在南韓停留時間不得超過90天。有研究指出,韓國推出數位遊民簽證不僅是以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為目標,也是為了推動當地旅遊業發展,以及有效應對當前韓國社會面臨的人才流失等挑戰。
在全球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認識到數位遊民作為網路經濟時代工作力的重要性,紛紛採取一系列策略來吸引這一新興群體。這些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稅收優惠成為吸引數位遊民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些國家通過實施稅收減免政策,降低了數位遊民在當地停留期間的稅務負擔,以鼓勵更多遠端工作者選擇這些國家作為工作和生活目的地。這類稅收激勵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例如,愛爾蘭“知識發展盒”計劃和匈牙利“小企業逐項稅(KATA)”分別為高技術領域和中小企業提供了特別稅收優惠,使兩國對創新型人才和企業家具有較強吸引力。
其次,出臺政策提升數字遊民入境和居留便利性。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通過簡化簽證流程,聚集了大量擁有先進技術能力、創新能力強的人才。例如,澳大利亞的408簽證為數位遊民提供了相對靈活的工作和居留選擇。
最後,提供完善的工作與生活支援也是吸引數位遊民的重要策略之一。在這方面,一些國家通過升級基礎設施和完善社區服務來迎合數位遊民的需求,具體措施包括建設現代化的協作空間、確保高速互聯網連接,以及提供便利的住房和生活服務等。這些措施有助於數位遊民在當地享有平衡工作與生活的環境,同時促進了數位經濟生態系統的成熟與多樣化。例如,新加坡依託其“智慧國”計劃,通過創新的公共政策和智能技術,提升數位基礎設施品質和覆蓋範圍。馬來西亞則通過建設數位遊民社區和共用工作空間、完善網路設施等服務遠端工作者,鼓勵更多國際人才湧入。
開放數位遊民簽證的國家和地區數量在不斷增加,但這並不意味著簽證條件的放寬。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數位遊民簽證在個人收入、資產、醫療保險和停留時間等各方面都對申請者設有嚴格的限制。例如,捷克的數位遊民簽證要求申請者年滿18周歲,並需要提供一系列申請材料,包括簡歷、商業計劃、個人網站網址、每月收入不低於5084歐元的銀行對帳單和無犯罪記錄證明。同樣,西班牙的數位遊民簽證要求申請者持有遠端或自由工作合同、無犯罪記錄、銀行存款不低於36480歐元的證明,同時需要繳納在本國境內收入的20%(固定稅率)作為稅費。
(作者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復旦大學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