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倉收穫超級回報。
作者I 楊繼雲 報導 I 投資界PEdaily
這是罕見的一幕。
連續兩天,豐年資本收穫兩個A股IPO——今天(3月25日),被譽為“晶片全科醫院”的勝科納米掛牌科創板,開盤大漲超200%;而前一天,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探針台設備製造商矽電股份登陸創業板,首日同樣大漲。
進一步看,豐年資本的重倉色彩尤為搶眼:2019年投資矽電股份,單筆投入近9000萬,以7.90%的佔比成為最主要的機構投資人;兩年後又一舉成為勝科納米背後佔比最大的機構類股東,持股7.10%——背後回報不言而喻。
連續敲鐘是一縷縮影,豐年資本正在迎來密集的收穫期。更早前,達利凱普、達夢數據先後成功登陸A股,彼時兩個爆款IPO後,身邊一些同行不斷研究起豐年打法。
眼前一級市場正在經歷深刻變遷,科技投資成為絕對敘事主題。15個月內,連續4個科技IPO,粗略計算總回報超過50億元,豐年資本持續“本壘打”背後也許能夠給當下行業突圍帶來一縷啟示。
久違盛況
兩天兩個A股硬核IPO
具體來看,這兩家公司都是各自賽道內的“隱形冠軍”。
一組數據可以佐證:根據招股書,2019年至2023年,矽電股份在探針台市場的市場佔有率從13%躍升至25.7%,特別是在12英寸探針台市場區隔,迄今是排名第一的大陸地區廠商。
創業至今,矽電股份靠著技術突破,最終打破海外長期壟斷,成為國產探針台龍頭。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在半導體精密的生產流程中,探針台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測試設備之一,它像一個精準的顯微鏡,承擔著在封裝前對裸晶元進行電性測試的職能。
深耕於此的矽電股份成立於2003年,總部位於深圳,創業初期以6英寸設備切入LED晶片檢測,服務比亞迪半導體、華潤微等企業。轉捩點是2012年——公司成功推出中國大陸首台12英寸晶圓探針台,一舉打破海外廠商的長期壟斷,至今全面導入中芯國際、粵芯半導體等頭部晶圓廠。
梳理下來,矽電股份已成為三安光電、華燦光電、乾照光電、聚燦光電、澳洋順昌、兆馳股份等公司的主要供應商,同時也服務於士蘭微、燕東微、華微電子、捷捷微電、揚傑科技、斯達半導、比亞迪半導體、華潤微、歌爾股份等國內知名分立器件及積體電路製造企業。
勝科納米則是另類創業傳奇——創辦於海外,最終在中國蘇州崛起。
2004年,專注於半導體第三方檢測分析的勝科納米在新加坡成立。2012年,隨著半導體產業鏈國產化趨勢,國內半導體產業發展機遇來臨,勝科納米決定在蘇州納米城建設實驗室,並在2015年啟動股權融資以加快實驗室建設佈局。
此後,勝科納米以“中立的第三方實驗室”定位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2019年起加速在南京、福建、深圳等地新建實驗室,至2024年實驗室總數達7家,服務於主要半導體產業集群。
時至今日,勝科納米檢測分析技術已經覆蓋半導體全產業鏈,服務國內外多家巨頭公司,成為亞太地區首家獲得賽靈思官網認可的第三方檢測分析實驗室,是行業公認的“晶片全科醫院”。
透過招股書,2023年勝科納米在國內半導體第三方檢測市場佔有率約4.23%,在失效分析及材料分析細分領域國內收入合計達3.26億元,市佔率約7.86%。
創業歷經二十余載,矽電股份和勝科納米先後站上IPO敲鐘舞臺,締造A股久違熱鬧的一幕。
投資啟示
重倉押注“從1到100”
穿透背後,可以看到一個鮮明共同點:兩家公司背後都有豐年資本的身影,且均是超高的持股比例,重倉色彩躍然紙上。與此同時,豐年憑藉系統化地管理賦能,耐心陪跑,最終讓嶄露頭角的潛力股成長為擁有世界級競爭力的超級公司。
正如招股書顯示,豐年合計持有勝科納米7.10%的股份,是佔比最高的機構投資人;而IPO前,豐年資本在矽電股份持股比例為7.90%,也是最主要的機構股東之一。矽電股份首日開盤漲逾240%,根據當天股價表現,豐年資本的持股市值超過5億元。
對於創投同行而言,這一幕無疑極具研究價值:一支投資團隊何以屢屢重倉,實現“從1到100”的賦能陪跑?
這是並不常見的科技投資故事。隨著國內半導體和積體電路產業的不斷成熟,對半導體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愈加嚴苛,半導體製造過程的低容錯率也對檢測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豐年資本看好勝科納米的發展。2020年,特殊時期的勝科納米一度面臨著巨大壓力,但豐年資本依舊毅然重倉陪伴企業發展,在4年多的時間里不斷幫助企業實現從1到100的快速增長,最終才有了站上IPO敲鐘舞臺這一幕。
“從1到100”,往往充滿艱難險阻。能夠摒棄掉市場上絕大多數雜音,純粹地“重倉”於水下公司,並不是一件僅靠“想”就能做到的容易的事。
猶記得豐年資本合夥人趙豐曾對投資界比喻,在細分賽道中挑出“好樹苗”,幫助它們從小龍頭成長為具有全球化競爭力的企業。我們或許可以總結一幅這樣的畫像:深耕硬科技領域,投資細分行業龍頭,敢於重倉。
理論一次次得到驗證。在A股上市不易的背景下,15個月內豐年資本卻接連收穫了四家代表性的上市公司,用實踐證明瞭重倉優質專案,才有機會持續獲得優秀的退出回報。
從“投得到”到“退得出”,中間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環節:管理賦能——這是一家企業從1到100,崛起為超級個體的關鍵。相比於説明被投企業做宣傳、找融資、找客戶,或許豐年團隊走得更深,走進被投企業的經營環節,從“管理”下手。如此才能在企業最需要的時候,提供最切實際的解決方案。
矽電股份便是一個典型案例。2021年,正值中國半導體產業快速上升,關鍵半導體設備的需求爆髮式增長,矽電股份迎來大批訂單。然而,面臨這樣突如其來的增長,公司傳統的管理體系需要進一步優化。於是,豐年資本立刻派出了產業賦能專家小組入駐工廠,深入生產一線,解決問題並制定方案。
用了半年時間,豐年資本改造后的矽電股份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其中的一次賦能中在人員、設備不增減的情況下,公司產能同比提升100%以上,空間甚至節省了50%。這些問題的改善直接表現在公司業績上——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矽電營收複合增長率為106.82%。至此,外界觀摩創投圈常說的“投后賦能”,不再是走馬觀花的噱頭。
多年的深度賦能經驗讓豐年資本團隊看清一個現狀——真正影響科技產業進程的並不僅僅是技術本身,現代化管理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技術是企業從0到1的根本,管理卻能給1後面加上幾個0。
跑通了最初最難的路,也帶來了一些經驗方法的可複製性。比如在對達利凱普、達夢數據、強一半導體等被投公司身上,都能看到豐年團隊深度賦能的身影。
押注超級個體
他們正迎來IPO豐收季
此時此刻,一級市場依舊面臨退出之困,而當大多數的同行還在調整姿勢以應對週期,豐年資本卻迎來了IPO潮。
創投圈印象深刻——去年6月,達夢數據正式在科創板掛牌上市,給當時略顯沉悶的國內創投行業帶來一縷振奮,豐年資本5年獲得數十倍的回報;
更早前,達利凱普正式在A股上市,開盤大漲200%,成為極少數由投資機構控股、並能實現A股IPO的企業——背後的控股股東正是豐年資本,持股比例高達47.26%。
總結下來,達利凱普、達夢數據、勝科納米、矽電股份這些在科技領域細分賽道都具有代表性的專案均已成功在A股市場IPO。此外,豐年資本於2020年投資的強一半導體也已經申報科創板。曾經一個個水下的科技公司,漸漸構成今天愈發壯大的“豐年科技圈”。
放眼望,眼下一級市場依舊充斥著不確定性。但豐年資本團隊始終相信行業內現象級的企業依舊存在,且大有可為。過去一年,他們持續抓住“確定的”專案,投資並賦能“真實的”價值,篤定中國科技產業會出現站在世界舞臺的“超級個體”。
“科技類企業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劍,我們的使命是將更多的‘好苗子’科學地培養成參天大樹,助推其成長為具有全球化競爭力的企業。”趙豐曾如是說。
陪企業走過最初最難的路,這正是中國創投行業需要扮演的角色。科技崛起的時代,中國必定會誕生一批世界級的科技企業,它們的身後也會崛起一批重倉中國、重倉科技的投資機構。
趙豐多次強調,投資機構應該下更多的苦功夫打磨相關的核心能力,並將其有效輸出給需要的企業,從而推動優秀的科技企業更快更好的成長,加速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放在今天,就是要找好定位,練好內功,在科技產業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其實這樣的實踐,也呼應了這個時代聚焦實業、鼓勵科技龍頭做大做強、走向全球的大趨勢。這份成功放在當下產業投資時代的背景下,也多了一份厚重的意味。
正如豐年資本在最新的招聘啟事中所說:
“未來十年科技是最大的確定性,本土科技還有很多機會等待我們發掘。”